目前,據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合作開展的防治兒童近視研究項目前期調查顯示,我國人口近視發生率為33%,全國近視眼人數已近4億,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而近視高發群體——青少年近視發病率則高達50%至60%,我國是世界上近視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近視眼人數世界第一。近視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問題。(1月3日《成都日報》)
曾幾何時,每一副眼鏡,都代表著豐富的閱讀量和足夠的知識儲備,我們喜歡將帶眼鏡的人給予“知識分子”的美譽。依據蘇格拉底的“知識即美德”理論,一些成語也幾乎成了“眼鏡人”的專用形容詞,如“文質彬彬”、“溫文爾雅”之類,數不勝數。進而推論,一副副眼鏡背后,應該存在無數詩意的人生。
可是,殘酷的現實卻是,周遭的親人、同學、朋友在上完學后,都多多少少地患上了近視眼疾病,而他們的生活卻并非像想像中那樣美好。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詩意的生活與眼鏡的數量及度數從來都不是成正比的關系。相反,“四億副眼鏡”背后,還不知道壓垮了多少詩意的童年。
筆者的意思不是說,只有從事文字工作的、閱讀量大及知識豐富的人才有權利帶眼鏡,而是說“我國4億人患近視眼病”這一現象,已經升級為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了。4億,一個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簡單算來,這個人數超過了世界第三人口大國美國。此外,此數字還是英國人口的7倍、法國總人口的6倍、德國人口的5倍……就算人口總數量不足以說明問題,從近視眼發病率來看,仍然是十分“跌份”的事了。誰能說,“近視眼人數世界第一”是光榮的、值得炫耀的?
若要分析原因,學生負擔過重首當其沖。近視眼的誘發原因很簡單,就是眼睛使用超負荷引發的一種疲勞病。從小學到高中,學生的作業一做就是12年,遠遠勝過了古人的“十年寒窗”。日積月累,凡是學生,多半都戴上了永遠也摘不下的一副眼鏡——除非家庭條件允許,去做個眼科的手術。不客氣地說,是現行的教育體制累壞了孩子們本該明亮的眼睛。
與此相對應,孩子們也失去了本該屬于自己的快樂童年。眼鏡的重壓下,孩子們只能將自己的頭埋得更深,而我們也習慣上容易夸贊他們為“埋頭苦干”。可是,按照我國的俗語“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之類的理論,失去了詩意童年的年青學生們,現在也應該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詩意人生了吧,誰知,現實的情況卻是,首批進入到“而立之年”的80后少年們,卻仍然是“無房無車”,成為城市中最有文化和學歷的“蟻族”——這真是個絕妙的諷刺。
可以看到,“4億副眼鏡”壓垮的不只是詩意的童年,很可能是一代人的全部人生。這個時候,我們再去看些帶著眼鏡從事體力勞動,甚至是些臟亂累的勞動的“怪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4億副眼鏡”現象不僅僅是個教育問題,還是一個民生問題:學生減負是其一;如何讓眼鏡背后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讓每個人過上詩意的生活,則顯得更為重要。
- 2009-12-17對待學生近視評估應該有遠視評價
- 2009-12-17關注學生近視需要教育遠視
- 2009-09-16“三好寶劍”,防不了近視
- 2009-09-09校園“近視眼”比例何以居高不下
- 2008-10-31世界第一的近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