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微信公眾號“頂尖企業家思維”冒用自己的名義發表了批評淘寶網及電商的文章,且擅用自己的肖像,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以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糾紛為由,將該公眾號所有者北京韓商互聯貿易有限公司訴至朝陽法院,并索賠其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記者近日獲悉,朝陽法院已受理該案。(11月19日《京華時報》) “謠言是最古老的傳媒。”這話在融媒體時代,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演繹。微博大V為了吸粉,在炮制謠言上,歷經了“蠻拼的”到“蠻慘的”時代變遷,而今,這樣的進程又在微信公號上翻版上演。萬達起訴的,是一篇名為《王健林:淘寶不死,中國不富,活了電商,死了實體,日本孫正義坐收漁翁之利》的文章,整篇文章360度無死角狂黑淘寶。用網友的話說,這種看似驚悚的發言,本質不過“一半是水一半是淀粉,一不小心晃蕩一下就成了漿糊”。問題是,動輒十數萬的點擊率,恐怕才是推送的價值所在。 大企業出來起訴小公號,且索賠1000萬,形式意義可能更大于實體價值。面對海量傳播的謠言,萬達這次出手,無非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類似的案例其實也不少:今年6月前后,肯德基就曾起訴10個微信公眾號,原因是這些公眾號傳播了“怪雞”謠言;今年9月,據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消息,北京市朝陽法院已受理臺灣歌手周杰倫起訴微信公眾號“微秀生活”案件……在這些公共事件背后,對應的是公號上謠言成災的現實:年初,騰訊首度發布《雷霆行動網絡黑色產業年度報告》,首次公開披露了2014年在社交平臺方面的整治“成績單”。數據顯示,2014年,騰訊針對各社交平臺上的網絡黑色產業鏈進行重拳打擊,累計封停打擊違規公眾帳號8.5萬個,攔截各類惡意營銷廣告、惡意鏈接500萬個。 微信公號陷入“謠言之災”,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一來,新媒體在網絡營銷的時候,總是底線“下退一步”,這似乎成為眾人皆知的明規則。“放水養魚”這個說法,直白點說,仿似“不要規矩和紀律大干一場”的代名詞。既然抄襲傳統媒體是“不吃白不吃”,那么,散布幾個無關痛癢的謠言,又是多大的事?天長日久,底線和下限的遮羞布自然也懶得蓋了。為點擊或流量,為粉絲或市場,損招頻出、謠言漫天,似乎是不少新媒體共同的“第一桶金”之路。二來,靠騰訊的“封停”來治理公號謠言,成本太低、效率太慢,顯然捏不到問題的“七寸之處”。類似“為增加公眾號關注數量 男子發布學生砍死人謠言”等新聞,在各地熱鬧得很。搶小孩的、拆遷死的,時政秘聞的……造謠與揭謠都忙得不可開交。你最關心的,就是謠言最熱鬧的,于是食品安全、生態環保、人身安全、健康養生等,成了公號謠言的重災區。舉證難、定損難,加之“信息真空”客觀存在,公號謠言狂奔起來簡直是如虎添翼。 據說萬達起訴后,相關公號擺出一副“沒錢請律師也賠不起”的姿態。只是,炮制也好,轉載也罷,商業公號的“風險意識”早干嘛去了呢?當然,如果公號運營機制是在法治軌道上:比如“謝絕轉載”而被隨手轉能界定為抄襲,比如公號在信息傳播中能建立溯源機制,比如公號謠言的罰單能真正依法從嚴——那么,類似“萬達特煩惱”也許就會少一點。更重要的是,因謠言而扭曲的真知與價值,才會稍稍出來透口氣。 |
相關閱讀:
- [ 11-17]微信評比,短視的負面“互聯網+”
- [ 11-17]“微信拉票”本末倒置下的社會資本比拼
- [ 11-10]莫將微信記錄當做“證據之王”
- [ 10-27]“微信紅包提高到課率” 看上去很美
- [ 10-26]微信紅包遭遇“不差錢”如何防翹課?
- [ 10-26]不妨先給“微信紅包防翹課”點個贊
- [ 10-23]微信“轉賬”收費為何波瀾不驚
- [ 10-20]微信只不過強化了你的生活審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