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的歸屬感何時不再“留守”
www.shockplant.com?2013-03-04 16:22? 任小康?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根據九三學社發布的調查報告,我國農村常住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在減少,但宅基地卻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常年無人居住。目前,部分農民已開始第四輪建房高潮。(新華社3月3日電) 常見城市里的房產商這樣的鼓動:房子比男人更有安全感。話雖粗糙,但也并非全無道理。對于國人而言,房子往往就是歸屬感和安全感的象征。無論是北京城里的現代版“葛朗臺”靠省錢憑工資買下4套房,還是農村里人口在減少而宅基地卻在增多的反常現象,都在印證這樣一個道理。 在農民工總量已經達到2.5億的背景下,這種反常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農民工“半城市化”的一個衍生品。國家統計局對農民工在城市的住宿情況開展的調查表明,僅有1%不到的農民工在務工地買了房子。雖然農民工已身居城市,但是都市的現代生活似乎離他們十分遙遠。他們的一只腳已經跨進了城市的門檻,但另一只腳還被排斥在繁華都市之外。雖然有了一定收入,但他們并不敢在城市花錢置業,而是將錢帶回家修房子,修好后卻又只能在過年時享受幾天,于是造成了這種奇異的“空房子”現象。四分之一的農村住房長期無人居住,這確實是一種浪費,但倘若以此責怪農民們則顯得不合時宜。在這些廣布于鄉村的空房子里,其實也“留守”著進城農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斷提升,目前已經超過50%。結合這樣的背景審視1.6%和1%這兩個數據,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農民收入在不斷增加;二是大部分進城農民還不愿在城市安家。事實上,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再加上高于城市的運輸成本,在農村修建一套住房所花的錢,可能和二線城市一套商品房的首付款已經相差無幾。然而,農民們為什么不愿意在城市買房,而要回農村自建住房呢? 除了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外,由于工作缺乏穩定性,沒有養老保障的預期,城里的房子對農民工而言就是一種負擔。因此,哪怕是住地下室,哪怕是睡立交橋下,農民工們也不會輕易在城里安個家,情愿回到農村建房,如果有一天不能打工了,回到家里,至少還有一畝三分地作為最后保障。 城市的便捷舒適生活,農民工同樣希望分享,也有權利分享。但在勞動合同簽約率低、社會保險覆蓋面窄的語境下,城里的房子對他們還是一種奢望。空置的鄉村房子里,裝著農民工的安全感,也無聲訴說著城鄉之間的巨大鴻溝。 住房的真正價值當然在于供人居住,農民工身在城市,卻將安全感“留守”在農村的空房子里,透著幾多無奈何辛酸。就當下來看,要避免這種“浪費”,一方面需要加快戶籍、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以公共福利的全面完善為動力,幫助農民工把另一只腳也邁進城市;與此同時,可以通過“人地掛鉤”和“人錢掛鉤”的機制,即根據各地吸納農民工定居的數量,給各地提供相應用地增量指標,解決農民工城市化帶來的巨大財政壓力。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04]與農民工比工資未免矯情
- [ 03-01]農民工“孤島式”生存難稱幸福
- [ 02-28]農民工養老“走進春天里”需要綜合性改革
- [ 02-28]誰來為第一代農民工養老
- [ 02-27]農民工養老金不該是塊“假蛋糕”
- [ 02-27]順應農民工新訴求,留人要留“心”
- [ 02-17]職業農民,不過仍然是“職業農民工”
- [ 02-16]農民工熱衷賭博輸掉的是城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