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指名道姓列出武漢市各大醫院兒科“好醫生壞醫生”的帖子,從2008年底一直活躍至今,已受到數十萬網民的追捧,上萬名年輕媽媽在此寫出帶寶寶看病的心得。現在,武漢的媽媽大都是“按帖看病”。
其實,自古以來,在人們心目中,醫生都有“好”和“壞”之分,那些妙手仁心的醫者,總是被人們惦記和褒揚。在醫界,口碑這個詞,不僅是人對人的稱贊,更是一種與商業利益直接相關的硬指標。很多老醫生,一輩子兢兢業業所干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維護好自己的口碑,這既是一種商業價值的保障,更是一種人生價值的肯定。我們從年幼時看到中藥店里那些被患者和錦旗簇擁的老醫生面帶微笑從容地給人們看病的樣子中,確實能體會到一種人生價值觀得到實現之后的充實感。
只可惜,這樣的價值觀,在盲目的商業化和失敗的“產業化”之下,變得模糊,成為一種讓醫患雙方都痛不欲生追憶卻又回不去的美麗往事。目前的醫患之間的關系,不用我在這里費筆墨描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雙方再也沒有那種和諧親近如父母親人的關系——— 醫者父母心,這句話是那么溫暖又那么令人傷心啊。
應該說憑網絡上的帖子識別 “好醫生壞醫生”,其實不過就是錦旗功德碑之類的網絡翻版,是80后媽媽們獨具個性特色的“口碑”。這是直觀的可以量化的口碑,它直接決定著家長們的喜怒,也決定著醫生們的形象。
但是,這種網絡口碑榜的實際效果,也許并不如報道中想象的那么好。因為,由于網絡之海,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加之家長們對醫療知識的掌握終究是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排榜的主要權重,就在醫生的態度上,這其實是限制很大的,很可能像選秀一樣,把真正醫術高明但不太會做表情的人,給選了下去。另外,當下網絡上無處不在的推手,也可能在這種排行榜中上下其手,將排行榜 “醫托”化,而且,最讓人擔心的是目前公共醫療設施投入不足,醫生的各種壓力也特別大,一些地方將醫生的績效工資與患者的民意測驗掛鉤,也引起一些醫生的憂慮,他們感覺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被人為地和患者劃到了對立面。
一位從醫二十幾年的醫生曾對我說:“我們夜班,一個醫生和護士值守三十間病床的病人,光是保證不出錯地給他們做出判斷和診斷,已讓我們費盡心力,有時幾乎連笑的力氣都沒有。這個時候,誰為我們的表情和態度負責呢?”
如果投入力度不夠,醫患供求矛盾不能解決,再多的帖子也是白搭。甚至會出現一個可怕的后果,“好醫生”們會因為出奇好的口碑而被累得性情失調,甚至變得“壞”起來,而現有的分配機制和獎懲措施,還不足以抵擋這種轉換。(曾穎 知名媒體人)
- 2010-04-21為什么醫療產品違法廣告“割如韭”
- 2010-03-31死亡嬰兒只能叫“醫療垃圾”嗎?
- 2010-03-07農村醫療隱患中的“黑鏈子”亟須重視
- 2010-03-04“醫療稅”創意的強大指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