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紅袍商標啟用雙標識防偽
來源:閩北日報 2012-07-23 編輯:唐麗萍
“李鬼”現身茶葉市場 “不貼標(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茶,你也不能說不是武夷山的茶。”對于加貼地理標志專用標識的自愿性,武夷山添成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欽亮如此說。照顧武夷山茶農而不強制貼標的作法,達到了照顧當地茶農的目的,卻也為外地茶葉假冒武夷巖茶特別是“大紅袍”提供了方便之路。 采訪中,武夷山市碧丹巖生態茶業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尚榮說了一個故事就具有代表性:一個朋友前兩年在北京開了一家茶葉店,可半年之后他就回武夷山了。究其原因,才知道是他的茶葉在北京沒有什么競爭優勢。因為自己拿的是武夷山當地產的武夷巖茶,而在北京銷得最好的是非武夷山當地產的茶,價格上太有優勢了。周尚榮說:“那個時候,聽他說,有相當一部分在北京賣的‘大紅袍’的零售價比他銷售的茶的出廠價還要低。” 這種情況也可以從同時期的一份資料中感受得到:武夷山原屬地的茶園面積達到11.5萬畝,茶葉產量6000多噸,每年市場實際銷售額達23億元;安溪原屬地的茶園面積達60萬畝,茶葉產量6萬噸,每年市場實際銷售額達80億元。而全國市場武夷山巖茶和安溪鐵觀音的銷售額卻高達200億元。 “幾十元的是‘大紅袍’,幾百上千元的也是‘大紅袍’。現在我們國內的武夷巖茶市場確實是有點亂。”武夷山市然韻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占興旺表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牟取眼前的利益,一些不惜損害“大紅袍”品牌的現象已經時有出現。在年初茶青價格暴漲之時,包括武夷山本地的一些茶農和流通戶為牟取利益,不惜去外地進口廉價茶青,最后制作成茶葉,冒充“大紅袍”對外銷售。此外,部分企業瞅準“大紅袍”曾經貴為“貢茶”的身份,動輒推出高價“大紅袍”,炒作概念,混淆視聽,試圖牟取暴利。 武夷山市隆沁苑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學鋒概括了這種“亂”的影響:品質上,本地茶與外地茶共存,造成市場上的武夷山茶葉良莠不齊。由于二者外形沒什么區別,需要通過感官評審才能鑒別,因此容易讓相當一部分對武夷巖茶了解不深的消費者們產生質量不可靠的認知,這必將給“大紅袍”的品牌信譽造成很大的影響。 出現的亂象,令真心熱愛“大紅袍”的人心急如焚。“‘大紅袍’品牌好不容易響徹海內外,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部門必須立刻行動起來,打擊‘李鬼’,維護‘大紅袍’市場的正常秩序。”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一心說,政府部門還應引導廣大茶企和茶農自覺加入到維護“大紅袍”品牌的行列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