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個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來源:東南網 2011-09-07 編輯:黃水來
晉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福州置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冶城太隘,遷城。請輿地學家郭璞勘察,筑子城將城池向東南方向拓展。郭璞作《遷城記》,文中對新城描述為“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是個福地祥域,將福州比作“鳳城”。后以榕城揚名,鳳城比喻就鮮為人知了。現倉山往閩南方向的十字街心,聳立著一座“三鳳齊鳴”的仿古銅色雕塑,即緣于此。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設福州都督府,“福州”之名自此始。唐末因郡城中榕樹獨盛,故號“榕城”。至北宋有福州太守張伯玉編戶植榕,使“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榕城之名更盛。宋代開始,還因城圍三山:于山、烏山、屏山,又稱“三山”。 唐代城池仍向東、向南擴充,“修拓其東南隅”。 唐末五代,“開閩王”王審知治閩功績卓著,閩王祠屏墻嵌有“紹越開疆”。王審知創筑羅城,環子城外,以后又筑南北夾城。其子稱帝,福州成為閩國的都城。先后改稱“長樂府”和“東都”。 兩宋時期,福州人口、戶數都在不斷增加,城池也有所拓展。在羅城、夾城基礎上,增筑東南夾城,這就是外城。城垣以堅石為基礎,上壘磚壁,而且覆有屋蓋。宋元兩代,福州城曾兩度隳毀。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旗下網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