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航天員凱旋見到的第一人,電視直播中卻只能留給億萬觀眾一個背影
李濤:把榮光收藏在心里
■本報記者 張曉祺 王天益通訊員 楊亞洲

“神舟十號凱旋時,我將是航天員見到的第一個地球人!”說起這份特殊的“待遇”,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著陸場站三級軍士長李濤頗感自豪。
從1999年至今,他承擔了從“神一”到“神九”歷次飛船返回艙艙門開啟任務。正因如此,他被戰友稱為“神舟第一開艙手”。然而,自豪之中也有遺憾:電視直播中,他留給億萬觀眾的只能是一個背影。
“把榮光收藏在心里,自己知道,這已足夠。”盛夏的阿木古朗草原,酷熱難耐。為備戰“神十”返回艙回收任務,李濤和戰友已在內蒙古主著陸場區演練了1個月。
作為我國唯一一支航天測控回收部隊,李濤所在的著陸場站自組建以來,已圓滿完成22顆返回式衛星、9艘神舟飛船回收任務。
完美的背后是艱辛。“神四”回收當天,主著陸場遭遇暴風雪,氣溫驟降至零下30多攝氏度,鋼絲繩結冰打滑,影響了返回艙扶正。緊要關頭,李濤將棉帽、手套等塞入鋼絲繩縫隙,雙手粘在艙壁上,被硬生生撕下了一層皮。
完美的背后是自豪。盡管在外界沒有知名度,但李濤和神舟飛船的故事還是在部隊和家鄉傳開了。每次任務結束回部隊,戰友都搶著和他握手。大家對他說:“跟你握握手就等于和航天員握手了!”
6月11日,“神十”飛向太空。那一刻,李濤雙拳握緊。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又一次進入了倒計時……
長年身處機器轟鳴的工作環境,他早已習慣用手勢“無聲交流”
仲濤:每分每秒都在積攢幸福
■本報記者 劉 佳 通訊員 魏 龍

機器轟鳴的機電艙內,仲濤正帶著耳塞,和同事用手勢比劃著什么。
除了耳塞,這位在“遠望”號船上工作了20多年的機電技師,隨身還有幾樣“標配”:安全帽、手電筒、銅聽棒和點溫計。
仲濤每天的工作大同小異:挨個到主機集控室、各個機電機艙以及空調器室轉轉看看。
轉轉看看說來簡單,但轉一圈看一圈下來并不輕松。除了幾個機艙之外,遠望五號的各個角落都有大大小小的機電設備,每隔一個小時,機電技師都要分組在船上對設備進行一次巡視。機艙又潮又熱,一趟巡視下來,技師的連體工作服早被汗水浸透。
這不,一片熱浪噪聲中,仲濤盯著眼前的輸油管道主機,抹掉頭上的汗,拿起扳手,一個接一個地擰下管道接口上的螺絲,熟練地拆開接口中間的墊片和過濾網,換上新的過濾網,再迅速地擰好螺絲。
“別小看這些螺絲,事關重大。”仲濤說,對于長年在海上航行的“遠望人”來說,狂風惡浪并不是最可怕的,船舶主機“停車”才是致命的問題。
吃過晚飯,仲濤沒有休息,又開始值班,他在主機集控室里,通過一臺臺屏幕掌握全船主機的運行情況,遠望五號船動力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操控方式先進,可靠性也很高,值班員坐在監控電腦前就能隨時掌握設備運行情況。
“在船上,每分每秒都在積攢幸福!”談起自己20多年的機電技師生涯,仲濤眼中閃爍著光芒,嘴角微微上揚。“我們的工作,既不像水手們駕駛著遠望號駛向大洋,也不像測控技術人員操控著天線的轉動,報出激動人心的一刻,但遠望五號正常運行就是我的價值。”他說。
3000多個日子,他輸入的是平和的心態,輸出的是平穩的電流
姜雙朝:出色的標準是被“忘記”
■本報記者 王天益 特約記者 成子龍 通訊員 祁登峰

“神十”升騰的一剎那,姜雙朝覺得自己這“墊底”當得值了。
身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電力技師,姜雙朝只想老老實實當好“墊底”——辦公樓高4層,電力室的位置墊底;航天系統中高新技術密集,基礎的電力技術墊底;大樓里穿淡藍色工作服的不是博士就是碩士,中專畢業的他學歷墊底……
今年32歲的姜雙朝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電力機房工作了近10年。3000多個單調的日子,他輸入的是平和的心態,輸出的是平穩的電流。
每天,一踏上那條2公里上班道路的起點,姜雙朝的生活就進入了程序化運行:交接班、檢查衛生、整理器材、記錄儀表參數、巡視機房及供電區……這一切,就像墻上電路圖中的電流必須按照設定路徑流經元器件。
因此,重復的滋味,姜雙朝最能體味——
一遍又一遍抄錄幾乎是恒定的儀表讀數,一次又一次檢查總是穩定的蓄電池組,甚至還要反復演練故障點跑位——2分鐘內跑到任務區任一可能的故障點。
不少人受不了這單調重復的工作,陸續離開了,姜雙朝卻留了下來。盡管對任務區每個固定插座幾個孔眼都了如指掌,他還是堅持參加跑位演練。
“所做的越是‘無用功’,說明電力系統越可靠。”每次參加任務保障,姜雙朝都有種難以壓抑的興奮。盡管這意味著他和同事需要將1000多路電路摸查好幾遍,要在半天內埋著頭連續檢查600多組蓄電池,要擰緊每一顆螺絲、除去每一粒灰塵……
精細,是對電工的基本要求。采訪期間,有上級來人檢查。細細查驗20多分鐘后,檢查人員拍拍姜雙朝的肩膀,豎了豎大拇指。可姜雙朝的額頭卻沁出了細細的汗珠——不怕事無巨細,就怕百密一疏。
此前,姜雙朝已參加了6次載人航天任務保障,分毫無差。不過,這也意味著他從無“大顯身手”的機會。
“出色的標準是被忘記。”他說,“對保障人員來說,大家想不起你,就說明你工作做到位了。”
身處令人矚目的集體,他用鍋碗瓢盆一次次奏響航天員出征太空的序曲
柳爐榮:讓航天員記住“家的味道”
■本報特約記者 成子龍 本報記者
王天益 特約通訊員 朱霄雄
他揮著大勺,眼睛里一片火光。
灶臺上升騰的火焰與火箭噴射的橘紅色火焰,奇妙地映射在他的眸子里。掛在廚房東墻上的那臺電視機鎖定在新聞頻道上,“神十”飛天的一幕被反復播放。
一周以前,“神十”航天員從北京前往酒泉,“出征飯”便出自他手。
他,是航天員大隊炊事員柳爐榮。
去年,柳爐榮一路伴隨“神九”航天員到酒泉。今年,他被安排留守北京航天城大本營:“昨晚擔心了一宿沒睡著,今天從電視里得知他們三個太空第一餐吃得挺香,我就放心了。”
“給航天員做飯,我們得隨身備一把秤!”柳爐榮說,給堪稱“國寶”的航天員做飯,一日三餐都必須精確制訂,不能出一絲一毫的差錯。
很多航天員的菜譜上經常會有一道菜——炒土豆絲。這道“名菜”就出自柳爐榮。調制佐料,鹽1克,花生油5克,陳醋3克,上秤一量,分毫不差。手切生姜,1分鐘內上百根銀絲整齊排列,快刀如電,絲絲能穿過針眼。
7年
“長征火箭”專列從他身邊呼嘯而過,他卻從未見過火箭的真正模樣
楊洪金:護送“長征兄弟”抵達發射場
■本報記者 張曉祺 特約記者 俞 嘉 成子龍

“神十”一飛沖天那一刻,在距離發射場240多公里的一個戈壁點號里,四級軍士長楊洪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盯著電視屏幕。
目送火箭直刺蒼穹,楊洪金用力揮舞雙手,仿佛要與電視屏幕里歡呼人群的手融為一體。
這是一雙并不好看的手——老繭厚重,呲牙咧口。然而,這雙手曾經距離飛向太空的火箭那么近——
41天前,就在這個點號,靜臥在專列中的發射“神十”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從他面前安全駛過。
那天清晨,他帶領全排11名戰士早早起床,沿鐵路線步行16公里,挨個巡查每一節枕木、每一處螺栓、每一顆道釘。當“長征火箭”專列緩緩駛來,他驕傲地立正、敬禮,護送火車駛出視線盡頭。
楊洪金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鐵路管理處二連四排代理排長,長年駐守戈壁點號,守護著通往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唯一鐵路。
“我們把火箭稱作‘長征兄弟’,一年到頭的最大任務,就是護送它們安全運抵發射場。”楊洪金說,火箭專列駛過點號,前后只有1分鐘。
由于鐵路沿線沙害嚴重,專列抵達前1個月,他就要帶隊沿鐵路線清沙。遇到漠風肆虐的日子,狂風席卷著沙礫撲面而來,用鐵鍬護住臉,會聽到“砰砰”作響。
這樣奔走一天,官兵人人變成了“沙雕”,鼻子塞、耳朵聾、喉嚨里都是沙坨子,從頭到腳鉆入每個毛孔。晚上回到宿舍睡覺,床單上能留下厚厚一層沙。
堅守戈壁14年,楊洪金參加了發射“神二”到“神十”的長征火箭專列接運任務。
然而,他卻從未看過火箭發射的輝煌瞬間,甚至從未近距離見過火箭的真正模樣。
“神十”發射前一天,妻子帶著3歲的兒子康康來點號探親。那晚,楊洪金抱起兒子來到鐵道旁,指著發射場方向說,鐵路盡頭,就是火箭騰飛的地方……
鏈接:
夢想獨白
看不見的“長征火箭”
橘紅色烈焰從長征火箭尾部噴射而出,神舟飛船拔地而起——這,已成一幅經典畫面。
這是看得見的力量。這幅經典畫面之外,更多力量默默無聞。“神州托舉神舟”,這句被經常引用的話,也通常被另外一組具體數字所闡釋:100多個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工廠直接承擔研制和試驗任務,3000多家單位承擔協作、支援、保障任務……
數十萬航天人,是他們的代稱。他們是一枚枚看不見的“長征火箭”。他們用青春、激情與奉獻勾兌成燃料,在各自崗位“噴射”力量,托舉著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
這力量不分大小,正如他們每個人都值得尊重。他們每一個都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中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他們,叫出他們的名字,聆聽他們的感受,品味他們的平凡與偉大。
“我很渺小/地球上找不到自己的坐標/我很偉大/因為融入了宏偉的事業……”讓我們念誦一位將軍的詩句,向托舉中國載人航天的每一份力量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