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論文發表”與學術水平畫等號,越來越多的人就會在“發表”上動心思,而不在“論文”上下功夫。科學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不發文就出局”的殘酷現實,僅靠科研人員的自我反省和監督并不夠,還需要改進評價機制】 前不久接到一位博士朋友的電話,打聽發表論文的渠道。一開口,不談論文內容,只問:某某期刊發表要多少錢? 發論文到底有多重要?“發論文”的繁榮產業鏈是一個例證。在科技界,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所發期刊的分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位科研人員的學術“成績”,關乎個人的職稱評定、項目評審等。甚至許多科研機構會詳細“打分”,一篇論文、一本專著分別多少分,加上學歷、任職年限等要素,最后綜合來評定一個人的科研水平。 這也很難算是中國特色,國外學術界流行一句話:“Publish or perish”,意思是“不發表就出局”。在國外,發表論文也同樣是一名研究人員獲得晉升、爭取研究資源、贏得學術榮譽的重要途徑。 以論文作為評定學術水平的量化指標之一,有一定合理性:標準穩定,操作容易,能夠有效減少人情等因素干擾,比較公開透明。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也是了解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科研發展態勢的風向標。但過于看重論文的發表,評定人才科研水平的標準容易機械化。尤其是,當“論文發表”與學術水平畫等號,越來越多的人就會在“發表”上動心思,而不在“論文”上下功夫,論文的角色就會被“異化”。 即使是《科學》這樣國際公認的權威雜志,其編輯也曾說,挑選論文的首要標準是新穎,論文真正的學術價值仍有待業內檢驗。同樣,有國內的評審專家認為,許多論文乍看吸引眼球,細看之下,研究數據或者結論經過“粉飾”,并無新意,有的更經不起推敲。這往往導致大量的論文和專利最終形態只是廢紙一張,既浪費錢又浪費了本屬“杰出大腦”的寶貴精力。 有些青年科學人員已經開始醒悟。一位年輕科學家在《科學》等頂尖雜志發表了數篇文章后原本頗有些小得意,但前輩一句話讓他醍醐灌頂:發了這些論文,你探索的科學問題解決了嗎?他這才明白:發論文絕不是科研的終點,而應該時刻牢記自己的科研出發點是解決科學問題。 如果,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能夠“吾日三省吾身”:我的研究是否已經累積到了能夠形成論文的程度?我的論文如果發表了,在若干年后還會被持續引用嗎?在國際同一研究領域,是否能占一席之地?當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那么,論文的發表將是水到渠成,想必也會是高質量的。 當然,隨著科學研究者群體的擴大,科學界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面對“不發表就出局”的殘酷現實,僅靠科研人員的自我反省和監督并不夠,還需要改進評價機制——評審選拔人才和科研項目的標準,應該更加靠近科學研究的本質,和無限貼近探索自然奧秘的終極夢想。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08日 20 版) |
相關閱讀:
- [ 06-04]別只顧著抽查學生的論文
- [ 05-21]論文“查重”治標不治本
- [ 03-21]學位論文如何才能擠出“水分”
- [ 10-31]論文買賣交易火爆折射群體浮躁
- [ 10-31]催生論文買賣的土壤更值得深思
- [ 10-22]為舉報論文造假退出院士增選,值不值
- [ 10-31]發表論文需要“慢”的標本
- [ 07-17]論文作假撤銷學位莫選擇性執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