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思考企業家對“公平”的呼吁
2014-07-18 07:42:46? ?來源:長江日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日,在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表示,“我們不需要國家的產業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企業自己就可以做好”,李克強連連點頭,稱贊董明珠的建議“很有啟發”。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在發言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我們不需要政府補貼,我們就希望公平。希望國家有更嚴格的行業標準限制,讓市場主體發揮作用”。 企業明確表示不要政府扶持與補貼,聽起來似乎不合常理。在人們印象中,企業都想方設法爭取政府扶持,以提高生存發展的競爭力,為何會有企業拒絕“好意”?在這樣高規格的政企直接對話中,兩家知名企業不約而同的“另類”呼聲,恐怕不僅讓總理有“啟發”,也是一個契機讓全社會反思,企業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政府在市場中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當前,吸引投資是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撐,然而,一些地方對“改善投資環境”的理解,卻往往局限于“大力扶持”,從直接的資金補貼,到各類減免優惠政策,各級地方政府動用財政和行政力量為企業提供的幫助,整體規模已經相當可觀。這些扶持是否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恐怕還要看實際表現。 對不同企業,政府“扶持”不一定都是求之不得的積極因素,有些不當補貼反而有損于部分企業的利益。以格力集團為例,作為行業內的領頭企業,資金補貼和減免型的優惠政策,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但是,對格力或許是“無害”的扶持,于同行業的其他競爭企業而言,不管實力相當還是差距較大,本質上都不同程度受到負面影響。 事實上,不少地方對企業的扶持或多或少對市場競爭構成了外部干擾,有些所謂的政策甚至直接構建了地方企業生態。有的地方為了吸引優質企業來投資,竭盡全力提供優惠條件,政府成了個別企業的“服務專員”,令少數企業長期受惠占據絕對優勢;有的地方則實行本地經濟保護,給予本地企業,包括那些發展乏力的非優質企業以特別優待,搞歧視性政策傾斜,令外來或后發企業難以立足。 此外,由于政府扶持在實際操作中的“靈活性”,也存在部分企業利用政策扶持牟利,甚至企業與地方政府“互利共贏”的違紀違規行為。以環保、高新技術為名,以及利用“家電下鄉”等補貼的機會,讓一些生產企業不在產品開發和提高質量上下功夫,鉆空子套取國家補貼獲取利益,在局部市場反倒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扭曲市場法則,導致市場調節失靈。 不適當的扶持也會扭曲政府和企業的關系,一方面,一些企業不思改進質量,卻挖空心思獲取扶持,甚至通過賄賂等手段,使權力尋租獲得了更大空間。一方面,接受了扶持的企業,也失去了對政府部門不正常要求的拒絕能力,幫扶反而成了負擔。同時,扶持和監管也有一定的矛盾,重點扶持企業往往成為監管盲區,使政府正常監管功能無從發揮。 本質上,政府扶持也是一種有限資源,更多是對創新的鼓勵和風險的分擔,體現戰略性目標,其分配要充分兼顧效率與公平。市場經濟下的公平,面向的是所有參與競爭的企業,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還是相對領先或劣勢,讓所有企業都有平等機會充分發揮創新能力,體現企業核心素質,在公平原則下通過良性競爭實現正常的優勝劣汰,這是市場長期健康運行的根本保障,也是政府所要創造的良好投資環境的真正含義。 |
相關閱讀:
- [ 07-17]徹底清除企業融資的隱性成本
- [ 07-16]企業贊助高價礦泉水真成“領導專用”?
- [ 07-16]政企良性互動 讓企業敢說話說真話
- [ 07-07]契約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
- [ 07-02]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企業期待
- [ 07-02]伊拉克戰火和中國企業的海外風險
- [ 07-02]醫療企業競相贊助學術會議讓人憂
- [ 06-30]污染數據公開,企業還敢公然造假嗎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