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在登封一中例行升國旗時,學校將"沒收"的21部手機,當著3000名師生的面摔進水盆銷毀。校方受訪時稱,銷毀的是老師們不用的手機,并非沒收學生的,“此舉的目的,是想殺雞儆猴,讓那些用手機的學生有所收斂。”(5月13日《大河報》) 禁止學生校內使用手機,相信校方的出發點一定是為了學生好。因為一些學生自控力不強,戀上手機,變成“低頭族”,怕學生利用手機發短信、玩游戲、看視頻、聊QQ,浪費時間,影響身心健康,導致無心向學。 但是,在信息化時代,手機已不是簡單的通訊工具,它已是學生了解世界和表達內心的一個重要途徑,成為獲取資訊以及與父母社會聯絡的重要載體。更為重要的是,手機是學生的私人物品,無論在中學生行為規范中,還是法律上,都沒有明確將手機列入校園禁用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禁用手機,哪怕是懷著善意,借老師破舊手機作道具演戲,都顯得太過霸道。把學生的手機銷毀,難道要把學生再逼回信息閉塞的刀耕火種年代?禁帶手機,殺“機”儆猴,報廢的是一部部手機,而學校也給學生留下不遵法紀、欺騙學生的印象碎片。 那么,遇到學生貪玩手機,影響學習,學校又該如何處置?學校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教育說服是老師的主要手段。面對學生不當使用手機,學校粗暴地沒收甚至將其銷毀,方法簡單粗暴,技術成份微不足道,讓人感覺教育者已經放棄了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教育、說服、疏導的方式,而選擇以“強制”的手段來解決他們在教育過程所碰到的難題,甚至期望有斬草除根、一勞永逸的奇效出現,這也體現出教育者的懶政思維。 治理學生手機,學校不妨換個方式,比如每個班級都設立一個小小儲物柜,上課前連同老師的手機都要關閉存儲。教師帶頭垂范,學生才能服氣。否則,思想問題不解決,即使手機被禁用了,還會有mp4、mp5、錄音筆、手表機等代用娛樂工具,即使把這些都禁了,他們還會外出上網。真到了那一步,學校禁用手機的美好初衷豈不變味變質? |
相關閱讀:
- [ 05-13]激發教育內驅力
- [ 05-12]“直播生孩子”是生命教育的有益突破
- [ 05-12]就近入學要以教育均衡發展為前提
- [ 05-09]調整路段斑馬線是交通安全教育的良機
- [ 05-09]鍵盤時代,誰來扛起書法教育的大旗?
- [ 05-08]“女校長為踐諾剃光頭”離教育遠著呢
- [ 05-07]互聯網并沒有帶來真正的教育革命
- [ 05-05]“學術帝”之死折射磨難教育缺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