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從當年東南一隅的小漁村,變成了如今享譽中外的國際大都市。9月 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深圳特區建立 3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的一個偉大創舉;興辦經濟特區,豐富了我們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因為有了深圳、有了經濟特區而不同!
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第15次會議批準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1984年5月,宣布14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1988年4月,海南設省并辟為經濟特區;1990年4月,宣布開發浦東、開放浦東;今年6月18日,中國第3個新區“兩江新區”在重慶掛牌。以經濟特區為標志,我國相繼舉辦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特殊經濟功能區由南到北、從東到西漸次推進,揭開了我國以點帶面式改革的歷史畫卷。
1979年,深圳GDP只有1億元,2009年達8201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4位,人均從606元增至9.27萬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表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完全正確的,中央作出興辦經濟特區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經濟特區所走的道路,是一條希望之路、幸福之路。
經濟特區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它們自身發展的本身。經濟特區帶動了周邊地區,東部迅速發展,中部跟進。中東部的進步,使我國有能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場經濟學意義上的階梯式發展,正在整個中國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深圳等特區在許多問題上先行先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經濟特區的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相輔相成,共同佐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
志存高遠,方能牢牢掌握主動權。現在我們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的是下一個30年。7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范圍從原來的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區擴大到全市,面積從327.5平方公里擴大至1991平方公里,增加5倍。同一天,廈門經濟特區也從島內的131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市1573平方公里,擴大11倍。從今年10月1日起,珠海經濟特區范圍將擴大到全市,從227.46平方公里擴大到1701平方公里,增大約6.5倍。汕頭把特區范圍延伸至全市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中進行。30年,經濟特區突飛猛進;一市“兩制”、(特區)內外有別,也帶來不少摩擦和遺憾。現在,兩制并一制,資源得到整合,特區發展在新的平臺上再度起航。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 30年繼往開來之際,經濟特區本身擴容,實現經濟綜合一體化,只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的一個縮影。特區靠特殊優惠政策快速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必須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有新突破,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國務院批復的《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把深圳定位為“六區四市”——科學發展的示范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自主創新的領先區、現代產業的集聚區、粵港澳合作的先導區、法治建設的模范區,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本質上這也是對整個經濟特區的總體要求。經濟特區要在經濟優惠政策成為所有企業的普遍政策,從而沒有什么特殊之時,克服成長中的煩惱,從“殺出一條血路”到“走出一條新路”。
30多年,我們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正在向第三步目標邁進。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依然需要“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的特區精神。“大鵬一日同風起”,不僅是指“鵬城”深圳,更是指整個經濟特區,指中國經濟發展。特區帶動東部,東部帶動中部,中東部幫助和帶動西部,最終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這是一條通往幸福之路。經濟特區和全國人民的明天會更好!
- 2010-09-10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就業關系理論綜述
- 2010-09-10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
- 2010-09-10梁衡: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 2010-09-10畢京京:試析憂黨意識的政治價值
- 2010-09-08王天夫:家庭財富累積影響未來社會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