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消費引糾紛 這些陷阱要小心
2024-03-15 17:28:36?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卓志沐 我來說兩句 |
通信消費引糾紛 這些陷阱要小心 鼓樓法院公布三起典型案例 福州日報訊(記者 阮冠達)隨著通信業務的發展,近年來,消費者在使用手機、寬帶等通信服務的過程中,常常遭遇誘導消費、“格式合同”陷阱或營銷套路,導致通信領域消費問題頻發。恰逢一年一度的“3·15”,記者日前也前往鼓樓法院,了解相關情況。 鼓樓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鼓樓法院受理電信服務合同糾紛同比增長4.5倍。 2023年2月至12月期間,陳先生在某運營商辦理了多項流量業務,后發現運營商未按其訂購時界面介紹的業務規則“待套內/不限量包流量耗盡后,觸發加速包并收取相應套外流量費用”執行,導致應在后使用的流量加速包提前啟動。鼓樓法院經審理認為,因運營商系統漏洞,導致陳先生產生額外話費支出,運營商構成違約并負有損失賠償責任。 2023年4月,林先生接到某運營商推銷電話。經簡單介紹后,便參加了該營銷活動,后因多月消費金額未達該營銷活動的保底金額,被某運營商加收補差款。鼓樓法院認為,運營商在電話營銷中未能對合同內容履行提示說明義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在工作中確實存在過失。 2023年8月,張女士的電話卡并未開通國際長途功能,查賬單時卻發現產生巨額國際長途話費。向運營商投訴無果后,張女士遂向鼓樓法院起訴,要求運營商退還其多支付的長途話費。鼓樓法院經審理認為,運營商未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張女士申請開通過長途業務,對該業務產生的費用負有賠償責任。 鼓樓法院法官介紹,在法院主持下,以上案件都達成了調解,運營商也同意給予消費者一定補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