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110”成立30周年特別報道(中) 勇于實踐探索 創新社會治理“漳州模式”
2021-01-07 11:40:34? ?來源:中國警察網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收到!馬上到!” 7月29日16時5分,“漳州110”閩南師大附中執勤點。接警后,26歲的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直屬大隊(“漳州110”)民警張善緯,立即帶領輔警出發。拿起對講機的同時,他的腳已經邁到了門外。 16時10分,張善緯到達報警地點——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門口。 16時20分,警情處置完畢,一起涉嫌故意損毀財物案件被順利移交到轄區派出所。 警情5分鐘內到場率達80%以上、10分鐘內到場率達100%,群眾滿意率達100%——經過30年發展,“漳州110”不斷實踐探索,“四警四化”現代警務新機制已日趨成熟。 從公安110到民生110,漳州公安正著力打造適應市域、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的“漳州模式”。 止于未發 無警情就是最大的平安 7月的漳州,天高云淡,綠意盎然。 在漳州城區,隨處可見“漳州110”的宣傳語——以人民為中心,永做“人民的保護神”。 “不能讓小矛盾演變成大問題。止于未發,是‘漳州110’精神新的時代特征。”副市長、公安局局長黃華安告訴記者。近年來,“漳州110”在現代警務機制以及社會治理方面,作出了諸多有益探索。 在2016年啟動的新一輪警務改革中,“漳州110”持續推動接處警工作轉型升級,探索形成了主動預警、精細布警、多維接警、動中處警和智能化指揮、精準化服務、標準化執法、專業化建設的“四警四化”現代警務新機制。 止于未發,離不開警務前置和有效預警。如何將潛在的風險提前排除?如何確保有效警情快速傳達、讓專業人做專業事? 長期關注社會治理創新的黃華安,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隨著“漳州110”精神內涵的不斷豐富發展,城鄉社區網格治理“2+N”模式暨“社區(鄉村)110”,成為創新社會治理“漳州模式”的核心要義。 “創新社會治理‘漳州模式’,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米’,其實就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和新時代‘漳州110’精神的融合創新發展。”黃華安說。 再快一秒 第一時間對警情進行處置 “疑似有火情,請迅速前往處置!” “收到!” 7月30日凌晨2時51分,漳州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發出指令后,正在街面巡邏的“漳州110”六中隊中隊長楊偉杰前往火災現場。 5分鐘后,到達現場的楊偉杰立即疏散人群,投入救火工作。此時,指揮情報中心同步呼叫的消防車也到達現場。 凌晨3時20分左右,火情剛剛控制住,指揮情報中心再次發出指令:江濱花園13號樓疑似有人自殺,請迅速前往! 來不及喘口氣的楊偉杰再次出發,向江濱花園13號樓方向奔去…… 記者通過隨警作戰發現,“漳州110”主動預警、精細布警、多維接警、動中處警的“四警”機制在這起警情處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指揮中心獲取警情后第一時間協調警力接警,巡邏中的街面警力第一時間處警,做到了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無縫銜接,確保了第一時間對警情的處置,以最快速度、盡最大努力,將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30年來,快速反應是“漳州110”的生命線,再快一秒成為“漳州110”始終奮進的動力。“漳州110”初創時期,實行不脫衣、不脫褲、不脫襪“值班三不脫”制度,為的就是出警能更快一秒。 “漳州110”大隊長黃海強介紹,“漳州110”目前有9個中隊,采取“八班五運轉”的勤務模式,可以時刻保持街面警力配置,目標是“第一時間減少群眾受到傷害,第一時間找到報警渠道,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第一時間高效依法處置”。 “去年9月,九中隊(圖偵中隊)正式成立,讓‘漳州110’在警情快接、快派的基礎上,實現了小案快偵。”“漳州110”九中隊中隊長王微說,“接警后,通過視頻倒查,我們可以第一時間鎖定犯罪嫌疑人,并直接協調街面警力處置。” 在漳州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大廳,指揮情報中心主任王聰彬介紹:“利用大數據,指揮中心可實時接警、研判分析,并第一時間向街面警力發出指令,全程不超過1分鐘。” 共治善治 從公安110到民生110 創新社會治理“漳州模式”如何落到實處? 7月31日15時,記者來到了位于漳州城市商圈的巷口街道,這里人流量大,周邊環境復雜,僅東園社區就有10個小區、1.5萬余人。 在巷口街道東園社區,漳州市公安局薌城分局副局長、巷口派出所所長張長祿和副所長陳云城向記者介紹了落實創新社會治理“漳州模式”的優秀案例——城鄉社區網格治理“2+N”模式。原來,“2+N”模式中的“2”即是專職網格員和專職警員(含民警、輔警、警務助理),“N”就是要配備2支(含)以上的專門隊伍。 “通過專職警員和網格員,聯動社會力量,社會治理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2+N”模式帶來的變化張長祿深有體會,“依靠‘網格E通’平臺,我們還可以實現社區事務流轉,95%以上的事務都可以得到解決,實現了‘矛盾不上交’”。 “人人都是‘110’,是我們最想達到的效果。”陳云城告訴記者。此外,漳州公安還主動對接司法、信訪、12345便民服務中心,開通110與12345、12348、12319三平臺“三方通話”“系統流轉”功能,實現68項非警務事項報警有效分流處置,推動形成了民生服務的社會聯動大格局。 從公安110到民生110,漳州公安依托城鄉社區網格治理“2+N”模式和非警務事項分流,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米”,減輕民警接處警壓力的同時,有效增強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共治善治。 記者手記: 安全感——警燈的光芒 這次采訪對記者而言有壓力,更有動力。 壓力來自于“漳州110”30年的沉淀積累,“漳州110”精神已經人盡皆知。穿越歷史的厚重感,契合現實的時代感,全面準確反映“漳州110”3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任務十分艱巨。 而動力則是經過30年的創新發展,“漳州110”精神已經具有顯明的新時代特征,正是這種新的時代特征,讓“漳州110”精神歷久彌新,更讓記者在采訪中不斷被激發出奮進的動力。 漳州街頭隨處可見“漳州110”“以人民為中心、永做‘人民的保護神’”的宣傳標語,讓人感到心安。在隨警采訪中,夜幕中閃爍的警燈讓記者、更讓漳州市民感受到了滿滿的安全感。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漳州110”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未變,“四警四化”現代警務新機制日趨成熟,適應市域、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的“漳州模式”正在不斷深化。 在閃爍的警燈里,在堅定的傳承中,自“漳州110”發端,在漳州、福建、全國開花結果的“漳州110”精神,正在給人民群眾帶來滿滿的安全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