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交通廳: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四好農村路”
2018-08-03 10:48:48??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錦星 我來說兩句 |
案例介紹: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交通運輸廳創新體制機制,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路長制和鄉村道專管員制度、全面實施災毀保險等,推動全省實現了“鎮鎮有干線、村村通硬化、路路有人養”,具備通客車條件的鄉村開通農村客車率、縣鄉農村公路管理機構設置率、縣鄉道安保工程實施率均達100%,位居全國前列全國較好水平;百人以上島嶼建成陸島交通碼頭,千人以上島嶼開通班輪,萬人以上島嶼開通島內客運班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其中,三明永安先行先試,在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中實現了“七個率先”(率先推行農村公路養護工程包和保險機制、率先實行村鎮公交等農村客運供給側改革、率先建成農村公路綜合管養基地、率先建成“多站合一”的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率先推行“互聯網+農村客運”新模式、率先推行城鄉結合部微公交、率先落實路長制和專管員制度)。2017年4月永安被省交通廳授予首批“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當年8月又被交通運輸部授予首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永安又率先在全省實施縣級農村公路“路長制”。2018年1月全省首個縣級路長辦在永安正式掛牌成立;2018年1月26日,中宣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組織13家中央媒體對永安“四好農村路”進行集中采訪報道;2018年2月2日永安作為縣級代表受邀參加了交通運輸部組織召開的全國“四好農村路”座談會。 (一)經濟社會效益顯著。2003年底,全省1.5萬多個建制村仍有5000多個村的通達公路未硬化,其中2100多個村僅通簡易路或不通公路。為此,從2004年起,我省相繼實施了“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農村公路上銜下延工程”等,到“十一五”末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進一步加大力度,全省累計完成農村公路投資557億元,截至2017年底農村公路通車里程為91924公里,其中縣道15067公里,鄉道41810公里,村道35047公里。農村公路成為農村致富路、幸福路,群眾體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二)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路長制。全省各地由縣長任總路長,鄉鎮長和村長分別擔任鄉鎮路長、村路長,分別為轄區內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和路域環境整治的總負責人,負責組織協調解決突出問題,促進農村公路建管護運全面協調發展。 (三)創新設立鄉村道專管員。由鄉鎮人民政府根據轄區內農村公路等級、數量和任務輕重等情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招募并管理鄉村道專管員。2018年全省新招聘1960名專管員,負責路況巡查、隱患排查、災毀信息報送、協助路產路權保護等工作,確保鄉村道不失管、不失養。 (四)率先在全國推行災毀保險。采取“省級統一招標、市縣自愿參保、縣鄉村共同受益”方式推行農村公路災毀保險,保費由省、市、縣共同分擔。2018年,74個縣約8.6萬公里(占93%)農村公路投保,有效拓寬了災毀資金渠道。 (五)建立資金合理增長和掛鉤機制。將農村公路養護省級補助資金標準提高到每年每公里縣道15000元、鄉道7000元、村道2000元,比現行國務院規定的最低籌資標準增加1倍。增加的省補資金實行掛鉤機制,50%與各地“四好農村路”建設和養護成效掛鉤,另50%與市、縣財政養護資金投入掛鉤,激發市、縣兩級政府農村公路發展投入的積極性。 案例創新: 一是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路長制,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二是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路長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拓寬農村公路災毀修復資金渠道;三是建立資金合理增長和掛鉤制度,確保養護資金足額投入;四是創新項目庫計劃管理方式、“兩頭雙核一監督”建設質量監管模式,推動又好又快建設等。 ? ?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