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述評:用好互聯網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 20年前,以計算機、互聯網為標志的數字革命帶來巨大繁榮,美國經濟、科技超級大國的地位得以鞏固;20年后,以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據革命初露端倪,互聯網創新從“波浪式”轉向常態化,成為經濟發展強大而穩定的引擎。 創新活力和龐大市場,使中國有望成為新一輪浪潮的引領者之一。然而不可否認,我們的互聯網核心技術尚待突破,“在別人地基上蓋房”的局面仍未扭轉。為此,必須堅持自主創新之路,讓互聯網這一驅動發展的引擎真正為我所用。 機遇:互聯網驅動發展潛力巨大 “互聯網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領域,也是最具潛力的發展領域。”美國空中食宿(Airbnb)首席執行官布賴恩·切斯基曾如此表示。利用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平臺,空中食宿實現了旅行者在出行過程中住在別人家里的全新模式。 目前,這一平臺上有200多萬個可出租客房,遍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4萬多個城市,房源規模和每晚客流量都超過了酒店業巨頭希爾頓集團,公司估值約255億美元。 而這只是互聯網創新商業模式、孵化新產業的一個縮影。世界主要國家都已意識到,網絡信息技術已成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 美國高德納咨詢公司估計,到2020年,全球手機、平板電腦和個人計算機數量將超過70億部,聯網設備超過260億個。從4G到5G,新產業勃興、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帶來巨大驅動力。 這一勢頭無疑給中國帶來機遇。《福布斯》雜志刊文說,互聯網、智能設備和社交媒體成為中國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部分,這為創新者和企業家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催化融合下,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金融、網絡教育等在中國蓬勃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挑戰:“在別人地基上蓋房”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和需求刺激之下,中國的網絡信息技術取得顯著成績。但客觀來看,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最關鍵在于核心技術仍在他人之手。 在互聯網領域,基于他人的芯片技術、操作系統之上的創新只能是“在別人地基上蓋房”,在根本上仍然受制于人,存在隱患。由此帶來的繁榮也就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不堪一擊。 從上世紀60年代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國防部耗資數億美元研發互聯網核心技術,國會和白宮通過立法及政策來支持商業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發展,賦予了美國在互聯網技術領域先天的、巨大的優勢。 如今,互聯網已由一項前沿技術轉變為全球性的基礎設施,但美國仍憑借強大的技術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壟斷著互聯網核心資源。以上月美國政府在國際輿論壓力下“移交互聯網域名管理權”為例,權力移交后,互聯網巨頭在“多利益攸關模式”中將扮演重要角色,亞馬遜、谷歌、思科、微軟和臉書等美國企業是最大受益者。 路徑:堅持自主創新 無論在哪個領域,核心技術靠市場換不來、有錢也買不來,必須自己研發。發展互聯網核心技術,就要緊緊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 堅持自主創新,應該注重利用好自身現有優勢。比如,我國信息技術產業體系相對完善、基礎較好,市場空間很大,這些都為核心技術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曾指出,龐大的市場規模,有助于使中國互聯網用戶先于美國消費者認識到某些挑戰和難題,企業有機會通過創新率先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百度有數億用戶,這意味著可在短時間內在大量用戶中對新創意迅速進行測試。 核心技術攻關還要抓住幾個重點領域,比如在高性能計算、量子通信、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集中力量,加緊突破。在某些領域,我們已經取得可喜成績。比如潘建偉團隊在“量子互聯網”方面的研究已處世界頂級水平,領跑歐美。 此外,體系建設也不可忽視。有專家指出,要改變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受制于人的局面,不能僅靠一兩項核心技術突破,而必須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產業體系,就像“兩彈一星”時代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工業體系一樣。 當然,自主創新并不意味著閉門造車。互聯網的一大特點就是高度國際化,關起門來搞研究不符合潮流。我們應該堅持開放創新,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深化交流合作,同時參與國際競爭,跟高手過招。只有這樣,才能研發出真正國際水平的、經得起考驗的核心技術。 |
相關閱讀:
- [ 11-15]互聯網大會專題片:《印象烏鎮》領略烏鎮的前世今生
- [ 11-15]烏鎮互聯網大會對中國的三重意義
- [ 11-13]世界互聯網大會,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 [ 11-10]全景拍攝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