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民生問題既是社會現實問題,也是政治經濟學理論命題。對于當前中國的民生問題,學界爭論激烈。近日,本報記者就此問題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衛興華教授。
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社會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民生問題,請問您認為民生問題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問題?
衛興華:深入分析的話,我國民生問題的背后是收入分配問題。當前的收入分配問題,是怎樣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分配關系。這又涉及一個老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首先需要弄清為什么要搞社會主義,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進行深層次的分析研究。從廣大人民最關心也最容易接受的切身利益來看,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美好幸福、人人平等、日益富裕的生活。
列寧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實現這一點。社會主義一定會實現這一點,而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困難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這一真理。”
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怎樣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以發展生產力作為物質基礎。特別是像我國這樣在生產力落后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快速發展生產力更是一個緊迫任務。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的一個時期中,曾忽視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重要意義,甚至把重視生產力發展批評為“唯生產力論”,損害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如果生產力發展,但其成果不是落腳于勞動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是片面追求GDP,就會重資本、輕勞動,重外資、輕內資,不問姓公姓私,不問姓社姓資;就會導致兩極分化,工農群眾淪為弱勢群體。基于這兩方面的考慮,我提出了社會主義要把生產力標準和社會主義價值標準相統一的理論觀點。
貧富相對分化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理解現實生活中的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問題?
衛興華:我認為,無論從基尼系數來看,還是從實際生活來看,應肯定我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現象,即明顯的兩極分化問題。但認識這一問題,不能只從絕對意義上著眼,還要從相對意義上著眼。
應全面、辯證地認識和看待我國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趨勢。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從總體上來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在向全面小康階段邁進。但另一方面,也應肯定我國出現了貧富兩極分化的事實,基尼系數已達0.5。
我國為什么會出現貧富分化?根源是什么?我認為,分析造成貧富分化的根源要考察兩個方面:一是為什么會出現一個占有財富很大比重的富人階層;二是為什么會同時出現一個所占財富比重很小但所占人口比重很大的低收入群體。
根據馬克思理論觀點和我國實際情況,造成兩極分化的根本原因,應是與中外資本主義經濟即私營和外資企業的大量發展相聯系。
私營經濟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兩方面的分化。一方面是企業間的競爭,優勝劣汰,從而發生分化;另一方面是資方與勞方的貧富分化。資本處于強勢,追求利潤最大化;勞動處于劣勢,工資被盡量壓低。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20多年中,外企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擴大資本積累。據統計,近幾年來,私營企業工人的工資雖有增長,但只及國有企業工人工資的一半以上,加之地方官員重引進、重維護外商利益,重內外資本、輕勞動,忽視維護工人權益,勞資利益分化更加明顯。億萬富豪群由此產生,低收入的雇傭勞動者群體也由此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這樣說是不是主張“國進民退”?
衛興華:將我國貧富分化根本原因與中外私有制經濟發展所占比重遠遠高于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的結果相聯系,并不意味著否定或輕視私營外資企業的重要作用,更不意味著主張“國進民退”。
我主張應按鄧小平理論、我國憲法以及中央指導思想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規定,堅持和發展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搞全面私有化。私有制經濟可以繼續發展,但不應妖魔化國有經濟,搞“國退民進”,排斥國有經濟的發展。要把國有經濟做大、做優、做強,有效發揮主導作用,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為全國人民創造更多財富和增加全民利益。
市場經濟與貧富差距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有人認為,貧富差距擴大,是因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到位、不規范。是不是只要市場經濟發展好了,貧富差距就會縮小?
衛興華:這種看法,既不符合市場經濟理論,也不符合歷史事實。西方學者認為,私有制市場經濟承認分配不公平。例如《現代日本經濟事典》一書講到私有制市場經濟制度的三個基本原則時就指出:“私有財產當作生產資料使用時,就成為利潤活動的源泉,容易利用所有權的優越地位剝削工人。”市場機制的分配“是以不平等為前提”,“分配一般就是不平等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告訴人們,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作用,除自發配置資源和促進生產力發展外,還會促進兩極分化。從發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歷史事實來看,貧富差距呈擴大趨勢。
姓“社”姓“資”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鄧小平南方談話時曾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請問如何理解這句話?是否意味著鄧小平突破了姓“社”還是姓“資”的區分?
衛興華:理解鄧小平這句話,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可忽視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時代背景。當時,在思想理論界,何謂“資”,何謂“社”,并不是認識得很清楚。在“左”的時期,包產到戶、集市貿易、商品經濟、個體經濟等,都被說成是資本主義,甚至把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和八級工資制作為產生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法權(權利)”加以“限制”和批判。
改革開放是要利用中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來發展我國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市場取向的改革,要突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引入市場調節機制,使商品經濟充分發展,要引進外資,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當時,有人把改革開放之后出現的一些新事物和做法看做是資本主義,因而“邁不開步子,不敢闖”,“怕走了資本主義道路”。
二是要把這句話放在整個語境中去理解,不可以偏概全。鄧小平講這句話的本意是:第一,不要把不是資本主義的東西,看做是資本主義。在沒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資本主義的情況下,糾纏于姓“資”姓“社”的無謂爭論,就是在干擾改革開放。第二,市場取向的改革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資本主義道路,要邁開步子去走、去闖,“怕走了資本主義道路”是多余的顧慮。第三,判斷改革開放是非得失的標準,不是模糊不清的抽象的甚至被顛倒了的姓“資”姓“社”的標準。即使是某些姓“資”的東西,如引進外資,也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利用外資來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鄧小平指出,“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于社會主義的”。
三是要充分理解鄧小平本人深厚的社會主義信念并寄希望于后人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情懷。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低潮期,鄧小平這樣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根據鄧小平理論,不僅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且要放開眼界,要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看到資本主義最終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
鄧小平南方談話突破了計劃經濟姓“社”、市場經濟姓“資”的傳統觀念。“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概念都不具有特定的社會屬性,因而既可與資本主義相結合,也可與社會主義相結合,這并不意味著應否定與不同所有制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存在姓“社”還是姓“資”的區分。恰恰相反,鄧小平主張應科學地從所有制角度辨別姓“資”姓“社”,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離開鄧小平判斷姓“社”姓“資”的所有制標準,把三條“是否有利于”的標準,作為判斷姓“社”姓“資”的標準,是不正確的解讀。(記者
張文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