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很難看出城鄉差別!
城市里,樓房前后綠樹掩映、花團錦簇;農村里,萬綠叢中的是一座座典雅的別墅。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道路整潔寬敞,溪流碧水清清。人們的穿著、享受的福利待遇,也都在告訴人們,這里的城鄉鴻溝正在填平。
數據顯示,連續6年,寧波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無論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無論城鄉,均全面實現了基本養老制度;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比例在80%以上……
寧波,正在從城鄉協調發展,走向城鄉全面融合。
體制創新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統籌城鄉發展,最大的桎梏是城鄉二元結構。寧波通過大膽創新,打破了制約發展的種種瓶頸。
土地緊缺,資金不足,一直是改善農村住房條件的“絆腳石”。前不久,北侖區吃了“第一只螃蟹”,讓農民用宅基地換了商品房。
該區新碶街道大同村的360多戶農民,一直盼望建新村蓋新房。但全村農房建設分散,每戶占地面積很大。要建設新村,既少資金,又盤不出新土地解決困難戶的住房問題。區、鎮、村三級協商,決定在大同村試行宅基地集約利用。
集約利用,就是通過村宅基地出讓,既省出了一半的土地,農民又獲得了建設資金,農民的“死資產”變成了“活財源”。建成后,大同村村民每戶平均能分到兩套住宅,而村民的農民身份不變、村里的福利不變、土地承包權不變、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分紅權不變。
這是寧波在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路徑探索中的再次創新。
基礎設施薄弱、環境臟亂差,一直讓農民無法擺脫“腳上的泥土”。
不過,要加強基礎設施,錢從哪里來?
寧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理順縣鄉間人權、事權和財權,強化縣、鄉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功能;建立財政直接投入、完善轉移支付、提高鄉鎮財政分成比例、統籌土地出讓金收益等機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為城鄉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有了錢,還要用得得當。寧波通過科學調整行政區劃,撤縣設區、鄉鎮改街道、建制村合并、規劃中心村,推進人口、產業、居住“三集中”,形成梯次合理的居住和產業布局,加強了城鄉基礎設施的支撐力。
城鄉融合,離不開工農互助。過去,寧波依托垅畝發展起了星羅棋布的鄉村工業;現在,他們要通過工業來反哺農業,促使工農融合。至今已有5000多家企業與全市2000多個村結對,所有村都如愿找到了“親家”。每個結對企業都拿出新農村建設計劃,村莊發展項目表和當年項目論證書,幫助結對村理清思路,開發項目,投資公益設施,參與農村培訓……
現在,寧波已經實現農村垃圾全收集、污水處理基本覆蓋。在革命老區四明大山腹地,村莊地面潔凈,黑瓦白墻籠罩在茫茫云霧中,干凈程度不亞于市區。褪去了高溫的夏夜,市中心的花園涼亭里,社區越劇會的樂聲傳得很遠;農村里也不寂寞,村民有的在中心廣場跳舞,有的在庭院里澆花聊天……在寧波,城與鄉的邊界的的確確已經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