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必須在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上爭取率先突破。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處于重要位置,福建與臺灣有著密切的“五緣”關系,肩負著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先鋒重任。 截至2008年底,閩臺貿易額累計超過600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41.79億美元,居全國前列,臺灣已成為福建第四大貿易伙伴、第七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閩臺經貿技術等交流合作要在這個基礎上加快發展,全面提升,必須通過制度性安排固定下來。為此,需要在貿易投資和人員往來便利化、臺灣服務業市場準入等諸多領域積極探索,提供實踐經驗,形成制度。尤其重要的是,國務院《意見》明確要求,到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要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據測算,2008年我省人均GDP為3萬元左右,僅為同期東部地區平均水平3.7萬元的8成,四年內要趕上東部地區,人均GDP增速需超過20%,任務十分艱巨。要實現這個目標,一項關鍵的工作就是要把福建對臺獨特優勢發揮出來,使其充分釋放能量。福建有必要、也有條件在兩岸經濟制度性合作方面先走一步,打開新局面,創造新輝煌。要按照國務院《意見》提出的總體要求,從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大局出發,結合福建的實際需要,著力在五個方面實現重點突破。
一是在角色定位上求突破。改革開放以來,福建作為對臺交流合作的前沿省份,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務院《意見》明確賦予海西“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大戰略定位。這是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和完善區域經濟布局的戰略高度,進一步確立了福建對臺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重要地位和全新的歷史責任。新的角色賦予新的使命,要求福建在開展對臺交流合作中,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在融合兩岸人民的思想感情,消除阻礙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消極因素,加快祖國統一步伐的全局、大局上,下工夫、花力氣,積極開展兩岸區域合作,其中優先的重點課題是探索兩岸經濟關系制度化和正常化。我們應當認清形勢、站準定位,明確任務、抓住關鍵,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地開展經濟制度化合作,創造出新鮮經驗,真正對全國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