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著力先行先試,構筑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著眼于產業高端合作,立足優勢互補,深入拓展寧臺在經貿、旅游、文化、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將寧德打造成為新興的臺商投資集中區和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一)構建
合作平臺,實現對臺經貿合作和產業對接新突破。在漳灣片區規劃建設萬畝臺灣工業園,并積極爭取國家批準成為出口加工區,重點引進臺灣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光電等高科技產業和食品加工業。以賽岐經濟開發區樟港片區和東元福安電機工業園為依托,爭取引進若干個臺灣電機項目或整體轉移項目,建設福安臺灣電機電器工業園。充分利用寧德船舶修造產業優勢,發展臺輪維修業務,打造臺輪修造基地。整合臨港產業資源,承接臺灣機械制造、冶金、機電一體化、精細化工等產業轉移。以霞浦臺灣水產品集散中心為依托,發揮“海帶之鄉”、“紫菜之鄉”以及優質榨菜種植基地的資源優勢,加強與臺灣食品加工業的合作,建設霞浦臺灣食品和水產品加工區。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在霞浦三沙設立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規劃建設臺灣農民創業園,把園區建設成為集引種、試驗、篩選、繁育、推廣為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搖籃和窗口。安排寧臺農業合作專項資金,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合作重點項目、交流平臺建設等。以海峽大茶都為平臺,加強寧臺茶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建設古田海峽兩岸食用菌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和食用菌產業發展層次。
(二)加強載體建設,實現對臺招商引資新突破。辦好一年一度的“6·16”海峽西岸·環三都澳寧德投資洽談會,并借助這一平臺,舉辦兩岸產業論壇及兩岸產業對接會,推進寧德重點產業和臺灣優勢產業對接。積極籌備兩岸漁博會和兩岸電機電器博覽會,引進臺灣漁業優良苗種和先進技術,吸引臺灣企業參與寧德市電機電器行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對寧德市沿海無人島進行布局規劃,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臺資開發。落實寧德、基隆兩市簽訂的合作協議,推進兩市投資、貿易和人員往來便利化。科學整合招商資源,拓展對臺招商渠道,同時制定切實有效的招商引資政策,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三)開辟客貨航線,實現對臺直航和旅游合作新突破。加快建設漳灣、三沙、沙埕等對臺客貨綜合碼頭,完善口岸通關各項基礎設施,把環三都澳區域建設成為對臺客貨運的前沿平臺。引導寧臺兩地港航企業互設辦事機構,合資組建船隊,做好直航對接工作。促成寧德港與臺北港簽訂兩地航線(客貨)互為代理框架協議。盡快開通寧德港與基隆港的雙向航線,實現直航常態化。推動兩岸旅游業界對接,積極落實寧德與基隆達成的旅游對接合作意向,聯合基隆、馬祖等地區,聯手打造海峽旅游品牌。建立健全寧臺雙方旅游交流合作機制,組建寧臺旅游協會聯誼會,與基隆、馬祖結成旅游友好合作區,共同開辟兩岸旅游精品線路,建立兩岸旅行社聯營網絡,允許兩岸旅行社在兩地設立辦事機構,大力拓展雙方旅游客源市場,做到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加強兩地旅游市場管理,建立兩岸無障礙旅游協作區,把環三區域打造成為對臺旅游的重要窗口和集散中心。
(四)推動兩岸互訪,實現對臺文化交流新突破。發揮寧德對臺“五緣”優勢,舉辦陳靖姑文化旅游節,組織好“臨水宮祖廟順天圣母陳靖姑金身巡游臺灣”活動,規劃修復、擴建臨水夫人祖廟。舉辦愛國高僧圓瑛法師佛教思想研討會暨紀念活動,籌建圓瑛法師紀念館,修復圓瑛法師故居及圓瑛小學,推進對臺佛教文化交流。以“
弘揚歷史名人文化,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為主題,大力弘揚閩東朱子文化,籌建閩東朱子文化博物館;開展兩岸甘國寶學術研究交流活動,打造甘國寶名人品牌,增強臺灣同胞的歷史文化認同感。保護與發展畬族文化,開展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活動,發揮畬醫畬藥在推動寧臺醫療領域交流中的獨特作用。以國際廊橋研討會為平臺,開展兩岸文化保護學術研討活動。組織北路戲、四平戲等國家級保護項目珍稀劇種到臺灣演出,組織柘榮剪紙、霍童線獅、福安茶藝等民間傳統藝術到臺灣舉辦民間藝術展示交流活動。有效整合寧德文化資源,適時組織到臺灣舉辦“寧德文化周”活動。邀請臺灣主流媒體到寧德市采訪,向臺灣民眾全面介紹寧德市環三都澳區域的發展規劃、資源優勢、投資環境和風景名勝,吸引更多臺灣客商和民眾到寧德投資興業、旅游觀光。
(五)深化對口交流,實現寧臺更高層面和行業協會合作新突破。整合寧德港三都澳、沙埕、三沙、賽江港區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寧德———基隆經濟文化對口合作協調處的作用,加強寧德市與基隆市在口岸、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保險、代理、信息等相關港口配套產業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動兩地招商會展合作,爭取共同舉辦專項招商和會展活動。以霞浦臺灣水產品集散中心和基隆市漁會為平臺,加強兩地在海洋漁業捕撈、養殖、加工、銷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鼓勵雙方各行業、各界別團體開展文化、教育、藝術、體育、衛生、青少年等領域的交往交流。建立健全寧臺民間團體、企業、行業協會之間的交流溝通機制。密切與臺灣工商界人士的民間往來,深化兩地合作內容。探索建立行業標準、行規行約、貿易爭議等方面的合作協調機制,共同研究和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新形式和錯位發展的新商機。加強各縣(市、區)鄉鎮與臺灣有關縣市鄉鎮對接,爭取部分鄉鎮進入我省首推50個鄉鎮對接計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