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務與推進措施
(一)發揮比較優勢,構建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平臺
1、打造臺灣產業轉移平臺。全力推進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承接臺灣高端產業轉移的各項功能,加強與臺灣相關行業協會、重點企業的溝通聯系,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
,允許臺商以獨資或控股方式投資石化、冶金、船舶等產業,促成臺灣重化工業向湄洲灣地區轉移,使之成為閩臺產業深度對接集中區。進一步拓展莆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秀嶼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及莆田市其他工業園區的規劃范圍和功能定位,鼓勵臺灣優勢企業、龍頭企業進園設廠,填平補齊產業鏈,增加項目的投資強度,提高園區產業集聚能力和投入產出率,形成產業特色,使之成為莆臺經貿合作的主要載體。鼓勵臺灣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來莆田市工業園區共同創建創新平臺,加強高技術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莆田市工業園區的高新技術水平。
2、加強莆臺農業交流合作。按照《福建省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條例》,在拓展臺灣農民創業園,加快建設莆臺山地綠色旅游經濟合作示范區的同時,依托南日島獨特的海洋資源優勢,規劃建設莆臺海洋藍色旅游經濟合作示范區,引進推廣臺灣名優水產新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建設生態型海水養殖和產品加工基地;支持臺商對平海灣海洋漁業及鷺鷥嶼等無居民海島資源實施保護性開發,發展以突出漁村文化特色的休閑漁業。支持臺灣企業與莆田市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合資、合作,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建設莆臺良種引進繁育中心和示范推廣基地,鞏固提高莆田水產、水果、蔬菜、食用菌和畜牧業等優勢產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做好南日鮑、莆田枇杷等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的宣傳和保護,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
3、承接臺灣現代服務業轉移。在湄洲灣北岸規劃建設莆田口岸聯檢分支機構,爭取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設立湄洲灣保稅港區。鼓勵臺商投資參與湄洲灣北岸臨港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羅嶼鐵礦石轉運基地、國投湄洲灣煤炭中轉基地、盤嶼石油儲運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秀嶼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功能,大力發展鐵礦石、煤炭、油品和木材等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加工制造等業務,推進保稅加工、保稅物流業發展,促進莆田作為海峽兩岸現代物流中心的盡快形成。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運用國際通行的信息標準和規范,建立覆蓋海峽兩岸統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積極培育莆臺商貿合作流通企業,吸引臺灣企業到莆田設立地區總部、配套基地、采購中心、營運中心和研發中心,努力把莆田市建成大陸臺資企業所需的零配件、原輔材料供應的重要中轉基地。吸引臺商及其他外商投資改造涵江小商品市場,建設涵江商貿物流園區、黃石商貿園和臺灣名優農產品展銷中心等大型專業市場;完善提升莆田工藝美術城、醫療器械城、中國(莆田)木業電子交易平臺和仙游古典家具交易市場等,推動莆田市專業市場上規模、上檔次。拓展工藝美術城、莆仙大劇院會展功能,鼓勵會展業開展與臺灣業界聯合,積極發展面向臺灣及海外的會展業;創新莆田藝博會、木洽會、醫療器械展銷會、鞋服博覽會等大型展會,引領莆田會展業發展。
(二)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八方縱橫的區域交通樞紐
1、加快港口設施建設。圍繞構建“大港口、大交通、大配套、大產業、大腹地”的發展目標,按照“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遠近結合、逐步發展”的基本原則,全面推進東吳作業區、湄洲灣煤炭中轉基地、羅嶼作業區、秀嶼作業區以及莆頭作業區等一批深水泊位碼頭建設;加快盤嶼30萬噸級原油碼頭的前期工作,爭取盡快動工建設;加快建設湄洲灣公用深水航道二期擴建工程;做好石門澳支航道、興化灣南岸及三江口航道建設的前期工作;協調推進石門澳、莆頭作業區和興化灣南岸港區的綜合開發,形成以秀嶼、東吳、興化灣南岸三大港區為支撐的莆田港口總體發展新格局,成為海峽西岸港口群中“兩集兩散”的主要港口,確立具有深水中轉和戰略物資儲備等多功能的綜合性樞紐港地位。
2、構建綜合交通網絡。繼續加快福廈鐵路莆田段、向莆鐵路莆田段、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和莆田鐵路配套項目建設,拓展湄洲灣港口的經濟腹地。優化福廈鐵路貨運專線莆田段、福廈城市輕軌莆田段的線路走向規劃方案,做好與興化灣南岸港口鐵路支線、秀嶼木材貿易加工區鐵路專用線及其他工業園區鐵路專用線的銜接。適時
啟動仙游至龍巖鐵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全面推進莆田機場前期工作,爭取成為未來兩岸直航點。加快莆秀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莆田段擴建工程建設。開工建設莆永高速公路莆田段、福廣高速公路仙游段和興化灣至尤溪高速公路莆田段,努力構建區域“兩縱兩橫”高速公路網。加快建設省道201、202線和城市縱向主干路網荔港大道、城港大道、仙港大道、涵港大道等,啟動城市橫向主干路網木蘭大道、沁嶠路二期、莆陽大道二期等前期工作,配套建設大型公路運輸場站,爭取2012年前建成環湄洲灣北岸高等級快速通道網絡,努力將莆田建設成為東南沿海區域性交通樞紐。
3、建設便捷莆臺通道。進一步完善莆田口岸通關條件及查驗設施建設,爭取國家有關部門賦予莆田市“臺灣媽祖進香團直航湄洲島自由進出免簽注”政策;爭取公安部、省公安廳授權莆田市出入境管理部門受理、審批、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和五年期“臺胞證”,方便兩岸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臺灣同胞來莆投資興業。加快申報批準莆田一類口岸水域擴大開放范圍,爭取將莆田港所有港區納入兩岸海上直航點。加強與臺中港、高雄港及基隆港的港務聯系,積極推動開通兩岸集裝箱班輪航線、散雜貨不定期航線和客運航線。加快湄洲島對臺客運碼頭及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湄洲島與臺中港不定期進而定期客運直航,努力實現直航常態化。加快推進臺灣海峽鐵路輪渡大型滾裝碼頭項目前期工作,爭取盡快開工建設,實現與臺灣鐵路、高速公路跨海峽對接,成為兩岸直航的重要通道。積極引進國內外特別是臺灣地區知名的船運公司和碼頭經營公司參與莆田港口建設與經營,大力開拓國際海運航線。鼓勵原料和產品“大進大出”的國內外企業在港口建廠或自建碼頭。加強與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與湄洲灣港口經濟腹地范圍內各設區市的聯系,研究其物流走向,規劃建設“無水港”,積極推行“屬地報關、口岸放行”模式,為中西部地區提供大能力的對外開放綜合便捷通道。
(三)突出港口優勢,構筑強勁集聚的臨港產業基地
1、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按照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繼續實施重化工業與輕加工業并舉戰略,改造提升鞋服、食品、電子、工藝美術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優勢產業,鼓勵并扶持造紙、石化、光電、新材料、新能源和精密機械、大型裝備制造等現代技術資金密集型新興產業。全面推進東吳石化園區、石門澳工業園、LNG產業園、秀嶼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及太湖工業園區、靈川工業園區、楓亭工業園石化中下游基地等環湄洲灣北岸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爭取盡快開工建設;積極開展煉化一體化、重油裂解和冶煉、冷軋等重大臨港重化工業項目前期工作,繼續爭取國家和省屬大型骨干企業在湄洲灣北岸布局大型重化工業項目,主動承接國內外特別是臺灣地區產業鏈整體轉移和企業抱團轉移,努力形成LNG、林漿紙、石化、冶煉、裝備制造等3-5個集中度大、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集群,建設特色優勢明顯、競爭力強勁的環湄洲灣北岸臨港工業帶,帶動提升莆田市現有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規模和檔次,形成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在著力推進環湄洲灣北岸臨港工業帶建設的同時,依托國家投資開發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積極推進興化灣南岸規劃建設,合理布局和加快發展臨港工業,推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
2、推進能源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優良港口條件,以節能、減排、低碳為發展方向,全力推進能源基地建設。結合國投湄洲灣煤炭中轉基地建設,積極推進湄洲灣電廠二期超超臨界火電項目前期工作,爭取盡快動工建設。繼續配合中核集團扎實推進莆田核電前期工作,爭取盡快開工建設。加快風電場規劃和建設進度,年內完成石城石井風電場建設并正式并網發電;集約布局,有序推進東嶠風電場、石城石井風電場二期、南日島風電場二期等一批風電項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電力走廊規劃編制。加快建設仙游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推進仙游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積極開展海上風電、潮汐能前期工作研究,爭取取得實質性進展。積極推進LNG冷能利用項目,加快建設生物質能源發電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爭取在湄洲灣東吳港區布局建設商業油品儲備基地。積極配合臺灣海峽南日島盆地油氣資源的合作勘探和聯合開發。適時啟動LNG接收站二期、莆田燃氣電廠二期項目前期工作。
3、構建現代物流中心。依托湄洲灣北岸大型干散貨碼頭群和鐵路、高速公路及可能實施的京臺鐵路快速通道,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湄洲灣現代物流園區,使之成為輻射海峽兩岸的大型鐵礦石、油品、煤炭、木材、建材等重要生產資料集散地。加快國際物流、保稅物流發展,吸引臺資或臺商合資的大型物流企業進港運作,提高物流標準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能力強的大型物流企業,形成以保稅倉儲為基礎,以貨物集散、分撥配送與貿易、加工相結合的湄洲灣現代物流中心。支持臺商及其他外商投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大型專業市場,構建莆臺物流合作平臺。爭取國務院批準設立“湄洲島對臺小額商品市場”,開放臺灣土特產品、生活日用小商品和旅游商品自由購買,推動莆田工藝品、大陸各地名特優小商品進入貿易市場。
(四)弘揚媽祖文化,建設濱海特色的旅游度假勝地
1、建設閩臺文化交流中心。依托媽祖文化對臺交流獨特的資源優勢,加強莆臺之間祖地文化、民間文化的交流,使之成為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增強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本源一統的認同。以媽祖祖廟為核心,推進媽祖城、媽祖文化展覽館、媽祖碑林、
世界媽祖信俗博物院、世界媽祖微縮景觀公園、天妃故里遺址公園等系列文化工程建設,努力構建媽祖文化大觀園。深入開展兩岸文化對口互動活動,推進莆臺宗親文化和民間信仰交流,策劃組織高質量、有影響、有聲勢的文化項目入島交流。積極推進莆臺族譜對接,吸引更多臺灣同胞來莆尋根謁祖、探親訪友。加強與臺灣各地莆仙同鄉會及其他民間社團、商會、中介組織的聯系,更好發揮民間組織的影響作用。進一步健全莆田學院與臺灣有關高等院校學術交流機制,不斷拓展莆臺之間的教育合作領域,探索在媽祖城建立莆臺教育合作園區的可能性。積極爭取創辦“媽祖文化學院”,大力弘揚媽祖精神,推動“媽祖學”的形成。借鑒“博鰲論壇”模式,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將湄洲島作為兩岸事務重要協商地,積極創造條件承接舉辦“海峽論壇”,為海峽兩岸各經濟體合作的事務性磋商創造條件,為兩岸政界、商界、學術界提供一個高層對話平臺,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和海峽經濟區的盡快形成,努力將湄洲島建設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區。
2、推動媽祖文化產業發展。充分發揮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中華媽祖文化研究院作用,加強海峽兩岸媽祖文化學術的研討活動,加大媽祖文化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力度,挖掘媽祖傳奇故事及民俗文化,不斷深化對媽祖文化內涵的研究,豐富媽祖朝覲、祭典的形成與內容。全力推進“媽祖信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爭取把“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升格為國家級的重大節慶活動,進一步提升媽祖文化品位。爭取將湄洲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規劃范圍和功能定位拓展至媽祖城等區域,積極打造媽祖文化產業園,作為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園和文化產業合作中心,大力弘揚媽祖文化,積極推介和保護媽祖品牌,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鼓勵臺商和其他外商及國有大型企業投資建設媽祖文化產業園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項目,支持發展影視、動漫、圖書、演藝以及體育文化賽事活動等文化創意產業,努力形成一批媽祖文化精品,擴大媽祖文化的影響力,推動媽祖文化產業的形成,并持續提升發展水平。
3、提升濱海旅游度假品質。以湄洲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龍頭,進一步整合濱海旅游、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資源,加強莆田市旅游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效益的旅游精品。按照國務院國函[1992]137號文批復同意設立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的功能定位,爭取規劃建設媽祖文化體育休閑公園。全力推進湄洲島創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加強中國生態文明湄洲島示范基地建設,改善提高湄洲島的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加快建設湄洲島五星級酒店,深度開發鵝尾神石園、湄洲島植物園等景點,積極推進海上和沙灘旅游項目,實現以媽祖祖廟為核心的景觀拓展。抓住國家支持海峽西岸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機遇,制定并實施九鯉湖、九龍谷、永興巖、菜溪巖、壺公山等森林公園創國家A級旅游景區規劃,完善景區的功能和設施,提升生態環境。依托莆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壺山蘭水自然風光,努力開發南少林、廣化寺、木蘭陂、石室巖、萬壽塔等人文景觀和荔鄉水韻、荔枝林帶觀光休閑旅游景點,挖掘和提升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以臺灣農民創業園開發建設為契機,加快莆田中心城市“后花園”建設;合理利用海灣、島嶼等優勢資源,規劃建設一批濱海生態旅游基地,打造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的旅游新產品。以莆田工藝美術城為中心,以“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中國木雕之城”、“中國銀飾之鄉”為品牌,大力向外展示推介,構建“以旅游帶工藝、以工藝促旅游”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旅游產業體系,不斷促進莆田旅游業外延的拓展和內涵的豐富,推動旅游業態多元化。做好與武夷山、鼓浪嶼等省內著名旅游景區的銜接,建立莆臺旅游合作機制,開展“海上看烏丘”旅游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積極開拓對臺旅游市場,共推雙向旅游線路,培育“海峽旅游”品牌,爭取使莆田成為大陸和臺灣雙向旅游線路的重要中轉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