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關注著福建的發展,高度關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進程。
5年前,海西戰略構想提出。2005年10月,“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06年3月5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重申支持“海西”發展。
2007年1月,福建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海西建設進入全方位推進階段。同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
今年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5月14日,《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全文正式發布,這標志著“海西”戰略正式從地方決策上升為國家決策,從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
喜悅來自于國家對“海西”高起點、高標準的明晰定位:
——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臺優勢和工作基礎,努力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實施先行先試政策,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灣地區經濟的全面對接,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范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
——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從服務、引導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出發,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海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使之成為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綜合通道。
——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立足現有制造業基礎,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積極對接臺灣地區制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兩岸產業合作基地。
——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武夷山、閩西南土樓、鼓浪嶼等景區對兩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游”主題,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 2009-06-26海西:從地方政策到國家決策
- 2009-06-25海西發展新跨越:閩臺經貿合作五年成果豐碩
- 2009-06-25中央媒體看海西 海西采訪團宣傳海西系列報道
- 2009-06-25海西大通道規劃面向臺灣 海底隧道技術已解決
- 2009-06-25龍巖市委書記張健:在海西建設中求先行當前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