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了百姓,強了經濟
溫暖民心,帶來了民心的聚集,為地方經濟發展作了最好的“動員令”。
白塔鄉鐘下村以前是典型的貧困村,全村200多位青壯年常年出外務工,致使貧困的村子更顯落寞。五大“民心工程”實施后,這些青壯年紛紛返鄉發展高優、高效農業。個中緣由,用返鄉農民雷萬興的話來說,是因為覺得家里更溫暖,羅源經濟大有前途。據悉,在該縣有關部門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下,如今鐘下村80%以上的農戶都種植了香菇,村里經濟一派繁榮,面貌為之一新。光雷萬興一家,去年就種植2萬多袋香菇,增收4萬多元,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鐘下村的巨變,并不是個案。在羅源,“民心工程”的實施,吸引了青壯勞力的回歸,推動了“一村一品”工作的開展,繁榮了農村經濟。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近6000元。
“民心工程”富裕了群眾,同時也換來了當地群眾對羅源灣臨港經濟發展的大力支持。
落戶羅源灣南片工業區并于去年12月投產的省重點項目宇星精品涂鍍層板項目,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初我們主動退出,把300多畝的土地轉讓給企業發展,完全是出于縣域經濟著想,也是對政府實施‘民心工程’的回報。”家住松山鎮岐后村的陳祖宜對記者說,2005年,他和村里的27戶村民以股份制的方式養殖了300多畝南美白對蝦,次年就獲得豐收。2007年底,宇星項目需征用他和大伙的魚蝦塘。“宇星是縣里的大項目,大伙二話沒說,哪怕少賺錢,也要堅決支持。”
宇星項目總投資15.7億元,分二期建設,建成投產后,年銷售額可達51億元。陳祖宜等人轉讓出的土地,便是宇星一期項目主體用地。如今,投資額達9.55億元,年產50萬噸熱鍍鋅板一期項目已投產4個月,預計年銷售額約25億元。
近年來,羅源壘大工業,順利推進羅源灣生態港口工業城市建設,重點培育壯大冶金、建材、能源、化工、輕工食品、機械制造、船舶修造等七大產業,很大程度得益于“民心工程”的反哺效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區域比較優勢,吸引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內外資項目20多項,其中總投資額超過1億美元的項目就有10多項。今年以來,該縣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第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50%以上。
- 2009-04-10兩岸文化交流 臺灣盤氏羅源尋根
- 2009-04-01羅源縣3名開車撞人后不施救的干部被免職
- 2009-03-30“四個帶動”逆勢上揚羅源工業生產實現開門紅
- 2009-03-20羅源一女子去醫院看婦科病 服藥后昏迷身亡
- 2009-03-20羅源縣陸島碼頭6號泊位已停止作業
- 2009-03-11羅源公車撞人見死不救事件調查結果遭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