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撫州迎來了經濟的大發展。左圖為生機勃勃的金巢經濟開發區工業園。而在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之地(下圖)。撫州日報記者 萬德輝 攝
江西撫州,因出有 “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曾鞏和“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等文化名人而被稱為“才子之鄉”。
然而,這里的經濟發展因長期處于江西全省的“鍋底”而令人尷尬,令人焦慮。
時光走進2004年,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實施,福銀高速通車了,向莆鐵路開工了,撫州的區位與交通由劣勢轉為優勢,后發的撫州,在海西的大架構下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
探尋改革開放30年的撫州之路,撫州人最深的感受是——才子之鄉,海西風起。驚鴻4年間,長期處于江西全省經濟發展的“鍋底”,在一次次發展提速競賽中落后于人的撫州,終于在海西戰略的助推下迅猛崛起。
告別“鍋底”,
海西助推撫州破題
這是來自撫州市統計局的一組數據——1980年生產總值9.45億元,2000年133億元;1980年財政總收入9485萬元,2000年8.8億元。盡管經濟一直在發展,但撫州始終位居江西省經濟的“鍋底”。
突發猛進發生在2004年以后。當年,生產總值227億元,2005年262億元,2006年首破300億元,2007年達368億元,增幅連續5年超江西省平均水平;2004年財政總收入12.9億元,2005年15.3億元,2006年突破20億元,2007年突破30個億,三年不止翻一番,增幅居江西省第一。
是海西戰略的實施,給撫州擺脫“鍋底經濟”帶來了機遇。
“因為海西戰略,撫州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腹地,成為整個江西省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橋頭堡。”撫州市委書記鐘利貴說。
撫州市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為融入海西、對接海西,提出“全力主攻兩區(工業園區和城區)”的趕超發展方向。撫州的干部說,當時感覺有“天方夜譚”之難,但驀然回首,發現趕超的態勢已然相隨,卻又感到時間過得實在是太快了。
歷史上的撫州,素有“贛撫糧倉”之譽,是國家區域性商品糧基地。計劃經濟年代,相當多的糧食經過鷹廈鐵路和316國道等入閩,與福建建立了相當密切的關系。但是,農業比重過大,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長期徘徊在30%以下。
今天的撫州,最流行的一句話是:“海西助推撫州騰飛,京福高速是一個翅膀,向莆鐵路是另一個翅膀。”高速公路、鐵路和電廠,一直是撫州人心中的三個夢,福銀高速實現了第一個夢想,向莆鐵路又讓撫州百姓好夢即將成真。
撫州市委、市政府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從農業大市中破題,在海西區域協作框架下,利用高速交通網,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承接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加速撫州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金巢經濟開發區,是撫州破題的一個縮影。
這個1993年就設立的開發區,位于撫州城郊接合部,發展一直十分緩慢。2005年以后,撫州把開發區作為“對接長珠閩,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全力主攻兩區”的重中之重,金巢方才煥發生機,成為真正的金巢。2007年,主營收入達40多億元,年增幅超過50%。金巢開發區活力四射,成為撫州城區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開發區內,燕京惠泉啤酒(撫州)有限公司在2005年,僅用7個月就建成投產,被稱為撫州的“惠泉速度”。總經理陳濟庭說,作為海西的品牌,惠泉借助撫州這一橋頭堡擴大銷售半徑,向內地推進,去年擴產后年產啤酒20萬噸,是江西最大的啤酒生產企業。
占地420畝的明恒紡織有限公司,年產值6億多元,前身是撫州最大的國企撫州棉紡織廠。2002年,福建立豐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原三明印染廠)成功收購該廠,成為江西省國企改革的典范。董事長連鋒認為,這種企業并購有內在的關聯性,撫州方面主要從事紡織,三明這邊主要從事印染,產業鏈自然延伸,上下游互為補充,于品牌打造非常有利。目前,立豐集團已是三明市“小巨人”企業之一。
2007年,工業對撫州經濟的貢獻率達48%以上。這對撫州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定位于海西腹地,大力發展腹地型工業經濟,撫州徹底走出“鍋底”。 在江西11個設區市中,2005年,撫州地方財政收入上升至第9位,2007年再升至第7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第8位升至第6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第9位升至第8位。
撫州的變化,讓撫州人有了更多的期待,讓撫州人更深切地感到與海西戰略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