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記者 謝振華
又是一年陽春暖,號角聲聲催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再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海西19城干群中引起熱烈反響。海西熱土上,不僅八閩兒女積極投身兩個先行區建設,地處海西腹地的江西,也攜手福建,在建設海西中合力先行。
深度合作 攜手共贏
“兩個先行區的提出,讓海西的定位更加明確,更加凸顯了海西的對臺優勢。”王曉建是撫州日報社總編輯,去年底參加首屆海峽西岸經濟區十九城市黨報協作會后,他一直以新聞人的職業敏感,高度關注著海西戰略。
“今年全國‘兩會’,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是對海西戰略的再次肯定。”王曉建認為,以兩個先行區為契機,閩贛合作必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抓住海西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閩贛合作已有了不少先行先試之舉。
地處閩贛邊界的黎川縣,因為區位、交通等劣勢,一度是撫州市經濟發展的“盲點”。但近年來,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帶動下,黎川已連續兩年獲得江西省“工業崛起年度貢獻獎”。黎川縣委書記林彬楊認為,黎川的迅速發展得益于海西戰略,得益于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
撫州惠泉用短短7個多月時間,在金巢開發區內建成一座占地278畝、年產量達10萬噸的啤酒廠。在撫州,“惠泉速度”令人稱奇。公司總經理陳濟庭認為,“惠泉速度”是內陸地區主動承接海西產業梯度轉移的成果,“科學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撫州要融入海西,產業對接必須提速。”
“區域協作,交通是基礎。”撫州市交通局長陳克說:“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助撫州騰飛,福銀高速公路是一只翅膀,向莆鐵路則是另一只翅膀,江西由此成為中部六省第一個因區域聯盟而直接出海連接五大洲的省份。
“贛州—廈門海鐵聯運工程啟動兩年多來,已使贛州成為南昌、成都及武漢等內陸城市出海貨物的交通樞紐,內陸‘無水港’活力四射。”廈門港務物流贛州分公司業務代表湯熙說。
深度對接倡先行,攜手并進促雙贏。
福建聯眾集團幾年前成功收購撫州最大國企、擁有7000多員工的撫州棉紡織廠。撫紡生產紡織品,聯眾主業印染,分居產業上下游。此后,僅3個月,已停產一年的撫紡全面恢復生產,并一舉成為江西省國企改革的典范。“這是閩贛紡織產業取長補短,合作共贏的結果。”聯眾集團董事長連鋒如是說。
江西省知名青年學者葉青表示,江西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而福建民間資本實力雄厚,兩地發展同質因素少,合作互補空間大,閩贛合作共贏的結果,會推進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
立足海西 面向海東
“閩贛協作,既要著眼于海峽西岸,也要著眼于海峽東岸。”江西省社科院一位專家表示,福建提出建設兩個先行區,讓海西的影響跳出了福建,跨越了海峽。
撫州市委書記鐘利貴在接受采訪時說:“海西先行,我們要推動運作機制對接,把撫州建成承接閩商、臺商產業轉移的基地、海西農產品供應基地,還要把撫州建設成為閩臺生態旅游示范區。”
黎川縣工業園區2000畝的鞋業專業園內,生產場面一派火熱。縣委書記林彬楊介紹,近年來,黎川積極融入海西,瞄準閩臺產業轉移動向,把鞋業定為招商的重中之重,兩年來已先后有18家投資規模5000萬元以上的鞋業及其配套企業落戶。
贛州市也把目光投向海峽東岸。他們借福建對臺的“五緣”優勢,通過辦“贛臺鄉鎮長農業懇談會”、“贛臺經貿合作研討會”,已引入臺商興辦農業企業30余家。
正如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長趙智勇所分析的那么樣,兩個先行區建設,讓山水相連、人緣相親的江西,近水樓臺先得月,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利于科學發展,有利于對臺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于讓區域經濟的發展成果惠及企業、百姓。
2008年3月12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