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臺海經濟圈構想福建要先行,首要是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自身的跨越發展。
首先是建設基礎設施。一要建設綜合交通網絡體系,構建各個重點城市之間的快速通道,構建海西與周邊三個經濟增長極以及腹地周邊之間的交通聯系通道,提升速度和容量。按照國家中長期高速公路、鐵路和港口發展規劃,加快規劃和建設福建陸海空交通網,增強試驗區內和試驗區與長三角、珠三角(含香港、澳門)和臺灣的聯系,打通人流和物流通道。二要大力發展信息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速信息網絡及其內容服務。近期可考慮實現有線寬帶網絡到戶,在核心城市區逐漸部署無線寬帶網絡通信設施;中長期可考慮整個海西(包括在海陸空交通工具上)覆蓋無線寬帶,開通新的對外光纜,增強與臺港澳地區、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區域的聯系。
其次是創造和探索新的環境機制,建立健全新的政策法規。
一是建立新的管理運行體制。在試驗區探索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形成一套更加高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試驗區管理體制建設可以分期完成。在試驗區建立初期,由中央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在福建成立辦事機構,由國家授權福建,逐步建立完善適用于試驗區的法律法規。建立包括長三角、珠三角、福建、江西、港澳、臺灣等有關方面的聯席會議和協調溝通機制。隨著試驗區試點工作逐步深入,可將管委會行政范圍從種子區擴展到核心區,緊密聯系沿海六市,做好城市間的產業分工和布局。
二是建立新的管理運行機制。學習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運行經驗,成立有關開發公司。開發公司某些部門的主要人員,甚至開發總公司CEO,都可以面向國內外招聘。采用國內外招標方式制定海西主要規劃,允許國內外共同開發、管理、經營部分區域或行業,鼓勵兩岸根據“對等、互利、共贏”原則,各自劃出部分地區和行業共同開發、管理、經營。考慮成建制、成團隊地引進國內外的開發、管理、經營和研究團隊,按照國際上最有效的機制運行。
三是形成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隨著試驗區與周邊三個經濟增長極之間物流、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打通,科技創新要素將逐漸在試驗區匯集,并大大提升試驗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海西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國家要在科技政策和重點項目方面給予傾斜,結合試驗區的科技基礎特色建立若干國家重點試驗室和工程中心,逐步形成試驗區內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試驗區自主研發能力、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使其能夠盡快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臺灣地區的產業技術轉移。
四是探索新的經濟運行模式。試驗區為對外和兩岸經貿合作搭建平臺,實現無縫連接。海西對外和兩岸投資貿易領域正由過去以制造業為主逐漸向服務業領域延伸,海外和島內金融等服務業赴閩設點、投資正成為新的熱點。建立開放的國際化投融資機制,建立海外和兩岸間有關投資、貿易以及金融合作領域的交流與監管機制。建議國家授權率先在海西開展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在試驗區內逐步開展中外和兩岸貨幣直接兌換,在區內協商成立金融監管機構;參照內地與香港和澳門的CEPA協定,放寬臺灣銀行業進入門檻;允許中外(包括兩岸)銀行業在試驗區內共同提供擔保、融資等服務;在平等互利、互惠共贏的原則下,商討開展兩岸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合作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