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新華社記者 盧志勇 福建日報記者 林世雄) 2007年位列中國城市和諧發展指數第二名的廈門市,在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中正突出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市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發展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
據悉,廈門已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中期目標,即到2010年力爭GDP達到2000億元以上的同時,實現單位GDP能耗小于0.6噸標準煤、水耗小于25立方米,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10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于95%,資源綜合利用率大于75%。屆時,這些指標將達到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
能源自給率不足1%,99%以上需從外地調入;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全國的40%、世界的10%,城區供水系統原水80%依靠外來水源調配;人均耕地面積0.23畝,遠低于全國1.43畝的水平,全市1573平方公里土地能夠用來建設的僅640平方公里……土地空間狹窄,資源匱乏,環保承載能力較脆弱,這是廈門的基本市情,它使廈門較早地意識到資源與發展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較深地體會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
為實現以最小的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的最大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廈門市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通過政策、制度保障促進生態經濟的快速發展。如,按照“污染者承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制定《廈門市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和綠色消費、綠色采購、資源節約、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鼓勵政策;制定高能耗、高耗水行業市場準入標準,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和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修訂主要能耗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政府投資支持生態經濟項目研發,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資金投向生態經濟領域,等等。
為發展高效、節能、清潔的高新技術產業,廈門規定新項目落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必須符合產業方向、科技含量、投入強度、產出效益、環境影響、就業機會、資源消耗7項標準。同時,積極建設生態產業園區,要求新建園區嚴格按照生態工業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對現有的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進行生態化改造;根據本地產業發展特點和廢物資源量的實際,建設以廢舊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家電等資源綜合利用為主導的專業化的靜脈產業生態工業園區。此外,按行業對工業項目規定了投資強度、土地產出率、建筑容積率、綠地率、建筑系數等控制指標。
廈門的經濟發展方式正由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2007年全市實現GDP1375億元,常住人口人均GDP達7398美元,每千瓦時工業用電實現工業總產值40.1元,每噸工業用水實現工業產值2941元,每平方公里土地創造GDP8756萬元、每萬元GDP綜合能耗0.634噸標準煤,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達到25.3%。這些指標在全國同類城市均處于領先水平。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廈門的生態治理模式也從“以治為主”向“以防為主”轉變。近年來,廈門堅持生態型、景觀型城市林業發展戰略,在城區建設一定面積的林木,在城郊發展森林公園,在城邊建設環城綠化帶,構筑城區、城邊、城郊協調配置的綠化生態圈,努力建成分布合理、植物多樣、空氣清新、景觀優美、人居和諧的生態城市。目前,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6.6%,人均公共綠地13.53平方米,公園40多個,基本實現城區“步行500米有綠地,步行15分鐘到公園”。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2.9%,城市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達到94.3%,城市環保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同時,大力開展創建生態示范區工作,形成東孚生態示范鎮、灌口生態示范鎮和同安區生態農業綜合建設示范區。同安區生態農業綜合建設示范區被農業部等8部委列為全國50個生態建設示范區之一。
- 2009-04-162009年胡潤財富報告發布 廈門有550個億萬富翁
- 2009-04-16男子廈門SM廣場6萬出賣親生兒女 自稱手頭拮據
- 2009-04-16一季度廈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增12.9%
- 2009-04-16兩岸傳統武術交流大賽將在廈門舉行
- 2009-04-16廈門始發41條省內客運線路降價 幅度1元~8元
- 2009-04-16廈門首家民營資產管理公司誕生 討債公司正規化
- 2009-04-16廈門環島路餐飲業"先行賠付"制度昨日正式啟動
- 2009-04-16廈門在全國率先醫改一年 社區醫院門診量增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