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漳州市文化旅游工作傳來捷報。記者從市文旅局獲悉,2024年,漳州累計接待游客8680.22萬人次,增長16.4%;游客旅游總花費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1021.93億元,增長22.3%。兩項指標增速均排在全省前列。漳州文旅產業邁上“千億級”新臺階,交出了耀眼成績單。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回到福建、親臨漳州,強調“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為漳州推動文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過去一年,漳州立足“田園都市、文化名城”定位,全力打造“海洋藍、生態綠、土樓韻、古城風、閩南紅”五大文旅帶,持續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旅項目建設扎實推進。2024年,漳州市文旅經濟發展大會暨土樓文旅經濟推進會在南靖舉辦,會上簽約文旅項目19個,總投資168.83億元。漳州還推動八閩(漳州)不夜城、平和縣三平康養小鎮等28個重點文旅項目納入省文旅廳重點推進項目,截至去年11月底,投資額達28.1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0.23%。 文旅系列活動精彩紛呈。2024年,漳州市接連舉辦“福暖龍江 開漳大吉”迎新春主題系列活動、民俗游園文化活動、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暑期文旅消費季、開海文化季等活動,持續釋放文旅消費活力,并連續舉辦多場明星演唱會、音樂會,積極培育演藝市場,發力演藝經濟,做到“月月有活動、處處都精彩”。 文旅品牌創建成果豐碩。南靖縣官洋村成功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成為福建省首個獲此殊榮的旅游鄉村;東山縣南門灣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長泰區馬洋溪旅游度假區、東山島濱海旅游度假區獲評“省級旅游度假區”;漳州古城榮獲省數字文旅應用場景示范案例。 “文化名城”建設不斷深入。2024年,漳州市圍繞“田園都市、文化名城”定位,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全力建設“文化名城”。依托海洋文化打造海洋藍文旅帶,挖掘漳州“海絲”文化資源,加快龍海“月港史跡”申遺步伐,推進圣杯嶼元代沉船保護利用。依托生態文明打造生態綠文旅帶,圍繞“圓山計劃”推動醫養、醫旅融合發展,在漳浦縣同溢堂積極創建全市首個醫旅融合3A級景區,在多個景區謀劃引進名醫名藥資源,打造康養休閑旅游目的地。依托客家文化打造土樓韻文旅帶,編制《漳州土樓文旅經濟規劃》,指導南靖創建520福建土樓(南靖)文化旅游圈。依托閩南文化打造古城風文旅帶,深入挖掘漳州古城文化內涵,打造“非遺一條街”,融入“前廠后店”模式,常態化開展非遺展演,漳州古城全年客流量達2845萬人次,同比增長近300萬人次。依托紅色文化打造閩南紅文旅帶,歌仔戲現代戲《烽火僑魂》赴山西朔州、北京展演,取得較好反響;提升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和女排精神展示館展陳,納入漳州古城旅游圈;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入選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名單,是2024年福建省唯一入選該項目的建設單位。 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實。2024年,漳州市共組織開展文化演出活動近800場,不斷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市圖書館新館全面開放,全年接待讀者超百萬人次;市博物館全年累計接待游客約37.5萬人次,商業展覽“大漢雄風——漢代楚國文物精品展”取得良好成效;市美術館繼續推動錯時延時開放服務;市藝術館推出40余項服務宣傳活動。 文旅發展風正勁,奮楫揚帆新征程。在2025年的新起點上,漳州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進一步擦亮閩南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生態文明“五張名片”,加快建設“文化名城”,推動漳州市文旅產業實現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高質量融合發展。(記者 王怡婧 通訊員 王瑩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