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正文
“三茶”統籌新風勁吹
2024-09-24 17:03:1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陳娜

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本報記者 林熙 攝

東南網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陳夢婕 )武夷山市星村鎮因茶而興,坐落其間的燕子窠,背靠白云巖西麓的風化崖壁,怪石突兀,得天獨厚的環境塑造了這片上乘的巖茶山場。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時,來到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如今,燕子窠的這盞“振興茶”歷久彌新,香遠益清。

科技風,吹動新勢能

燕子窠地處武夷山九十九峰之一燕子峰腳下的山谷地帶,因遠觀狀如燕巢而得名。比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里的茶園種植模式更為特別。

“大豆已結出豆莢,我們準備就地翻壓還田,為茶樹提供天然的有機肥源。”武夷山市首席巖茶廠負責人楊文春是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與茶葉打了半輩子交道,18歲就在當地茶廠當學徒。他的300畝茶園,就位于燕子窠。

獨特的生長環境,孕育出武夷巖茶特有的“巖骨花香”。經過多年發展,茶產業已成為當地致富興農的支柱產業。但過去,茶園管理趨于粗放。

“一些茶園化肥用量大,施肥方法不夠科學,加之茶農習慣清耕管理,茶園土壤逐漸退化。”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飛說,近年來,武夷山不少茶園土壤出現了水土流失、有機質減少、板結、酸化等問題,影響茶葉品質。

科技特派員為老茶鄉帶來了科技新解法。

南平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20多年來,科技服務團隊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以現代科技賦能傳統農業轉型升級。2015年,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植物根系領域專家廖紅,以省級科技特派員身份來到武夷山。經過深入考察,她為燕子窠定制了一套方案——“種草”。

所謂“種草”,其實是科學套種綠肥植物:春茶采收后,在茶行中穴播接種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9—10月,大豆壓青還田;10—11月,施用茶樹專用有機肥后,撒播油菜種子;次年3—4月,油菜壓青還田。

“綠肥植物還田后,能夠為土壤源源不斷地供應天然有機肥料,油菜根系發達,能夠活化土壤中的磷鉀等元素,促進茶樹營養吸收,大豆與根瘤菌共生,還能將空氣中的氮素轉化為可被茶樹利用的氮肥。”2018年,經過幾年試驗論證后,該模式開始推廣。楊文春是最早的實踐者之一,對于綠肥的好處,他如數家珍:“綠肥還能豐富茶園生物多樣性,增加天敵種群數量,以蟲治蟲,減少農藥使用。”

科技之風,不僅吹滿山頭,更吹向了武夷山茶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節點,激活老茶鄉的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武夷山堅持科技興茶,建立武夷山茶樹種質資源圃,加快茶樹新品種選育;開發茶食品、茶洗護用品等深加工產品,不斷延伸茶葉產業鏈條;開展茶機械研發與推廣應用,提高茶葉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應用遙感衛星、通信衛星、數字氣象等數字化、智能化手段,逐漸告別“看天吃飯”。

好山好水,孕育出了武夷山茶的好滋味;科技加料,則為這盞“振興茶”增添了新滋味。

生態風,吹綠新理念

初秋時節行走在燕子窠,生態之風撲面而來:山頂生態防護林郁郁蔥蔥,涵養著茶園水土;山間茶樹沿著等高線錯落分布;櫻花樹、閩楠、銀杏等鄉土闊葉樹套種其間,為茶樹遮陰庇護;茶樹下綠油油的大豆填滿行間空隙,長勢喜人。

這就是生態茶園最直觀的模樣。

“生態茶園可簡單概括為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國英說,當地以茶樹為主要物種,通過茶、樹、草等復合栽培,科學施肥,綠色防控,使茶樹生長與茶園生態系統和諧統一。

通過長期實踐,武夷山逐漸構建了生態茶園建設標準與范式,總結出了“六個一”模式——

一條路,茶園內路網四通八達;一行樹,防護林、行道樹等全方位守護茶園;一片草,全面禁用化學除草劑,綠肥植物常年覆蓋;一盞燈,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等物理防治手段全副武裝;一頭蟲,以蟲治蟲、以螨治螨等生物防治手段,構建起茶園天敵與害蟲生態平衡;一把肥,在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合理增施有機肥,重塑茶園土壤環境。

福蓮(武夷山)茶業有限公司是生態茶園的積極倡導者與實踐者,自有基地1000畝,其中400畝位于燕子窠。公司總經理何世安算起了生態賬與經濟賬:套種大豆與油菜后,可減少茶園潛在磷污染90%,減少碳排放30%左右,增加固碳量1.5倍;得益于茶葉品質提升,茶葉實現了優質優價,整體經濟效益提升了30%左右。

如今,生態茶園已成為老茶鄉的新風尚。

近年來,武夷山大力實施生態茶園建設工程,引導茶農應用茶葉配方肥、微生物肥、緩控釋等新型肥料,重點推廣廖紅教授的茶園土壤環境優化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的綠色防控綜合技術、植保專家張艷璇的生物防治技術等現代農業科技。目前,全市已累計建設生態茶園超10萬畝。

文旅風,吹活新業態

新近開門迎客的燕子窠“三茶”統籌展示館成了網紅打卡點。“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毒,到唐煎宋點、明清沖泡,中國已發展出烏龍茶、紅茶、白茶、綠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現場,解說員向游客娓娓道來。

“該館整體建筑以竹元素貫穿全館,迎光引景入館,并融合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兼具文化科普、互動體驗、成果展示等多重功能。” 燕子窠“三茶”統籌展示館設計負責人張丹楓說,該館進一步完善了燕子窠景區的配套服務設施及文化展示功能,讓公眾深入了解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發展成果。

近年來,武夷山深挖茶文化內涵,打造中華茶博苑、“三茶”統籌展示館、武夷山水茶空間等茶文化基地,推動武夷巖茶文化系統入選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讓從歲月中走來的茶文化煥發時代新活力。

農文旅的融合,催生出茶產業新業態,激活茶產業新動能。

“近年來,我們借鑒葡萄酒莊園生產模式,探索建設集生產、加工、營銷、品牌、文化、旅游于一體的茶莊園。”何世安說,在福蓮茶莊園,游客可以賞茶園、品茶香、參觀茶文化博物館,采茶季時還可以親自體驗采摘。

今年5月1日,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正式運營。

這條“流動的風景線”途經40多個村鎮,串聯起燕子窠、青龍大瀑布、朱子林等46處自然和人文景觀。在這里,游客可以入茶園茶莊,走茶路,感受“茶園、茶徑、茶村”慢生活,還可以前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城村漢城、“朱熹故里”五夫鎮、萬里茶道起點下梅村等,體驗“古城、古鎮、古村”傳統文化。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考察時說:“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我們按照‘三茶’統籌的要求,通過挖掘資源弘揚茶文化,集聚發展做強茶產業,持續創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進三者統籌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劉國英說,從“脫貧茶”到“振興茶”,這盞在歲月中反復沖泡的陳茶,如今正迎著時代新風,泡出新滋味,激發新活力。

記者手記:讓“小茶葉”長成“大茶業”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陳夢婕

在中國茶業版圖中,安溪和武夷山是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福建省一南一北兩個茶鄉,上演過相似的故事: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茶業富民之路,為發展特色現代產業提供了生動樣本。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強調,要把“土特產”這三個字琢磨好。

“土特產”,逐字來解:“土”是指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是指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產”是指要形成產業,形成集群。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農業多樣性資源無與倫比,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是必由之路。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精心培育了包括茶業在內的七大優勢產業。作為全國重要茶區,福建擁有烏龍茶、白茶、紅茶等多茶類優勢,茶樹良種資源豐富,種茶制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茶葉貿易盛極一時。因此,安溪、武夷山等老牌茶鄉在尋求產業定位時,不約而同地將茶業作為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

從“茶葉”到“茶業”,要走千里路。

安溪、武夷山的茶葉產業化之路,首先是市場化之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建立茶葉交易市場,線上線下齊發力……在長期耕耘中,安溪、武夷山逐漸構建了健全的營銷網絡與市場體系,破解了茶葉賣難問題,讓老茶鄉的新茶香飄出深山,飄向海內外。

農業產業化,不僅要帶動市場,還要全環節全流程全鏈條發力。

直播電商的興起為茶葉銷售開辟了新渠道。全國銷售額前100名的茶葉類頭部主播,超過一半將安溪作為大本營。吸引他們遠道而來的,是當地無可比擬的供應鏈與產業鏈優勢。長期以來,安溪以全產業鏈思維發展茶產業,形成了種植、加工包裝、機械生產、器具生產、倉儲物流等完整的茶產業鏈條以及相關配套。因此,安溪有底氣跳出鐵觀音的傳統視野,向“百茶貿易之都”轉型。大量的茶從業者選擇了安溪。

在武夷山,我們看到當地正基于茶葉做大文章。茶科技驅動茶葉生產流程再造;茶產業的鏈條持續延伸,不斷創造新的增長點與附加值;茶文化在傳統與現代交融中,賦予茶葉新的內涵。

一片茶葉的產業化之旅,是福建做大做強做優“土特產”文章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培育,福建已形成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鄉村旅游、鄉村物流等十大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突破2.3萬億元。特色現代農業之路,正不斷邁出新步伐,創造新輝煌。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色五月日韩中文在线 |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 午夜在线不卡精品国产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 日韩综合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