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其中提出,豐富文旅消費。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促進假日消費。鼓勵各地制定實施景區門票減免、淡季免費開放等政策。在保障游客自主選擇權的基礎上,支持不同區域景區合作推行聯票模式,鼓勵景區結合實際實施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更好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推動夜間文旅消費規范創新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24小時生活圈”。 居民消費,是國民經濟大循環的重要節點。消費數據更是素來被作為觀測經濟熱度的晴雨表。置于當前語境,社會面需求側復蘇明顯。為鞏固來之不易的企穩回升態勢,各類擴大消費的舉措出爐,恰逢其時。如果說,此前的消費券等工具,主要是通過“降價讓利”的方式來刺激購買行為,繼而形成“乘數效應”。那么,新近發布的《措施》,顯然有著更多基礎性、全局性的考慮。從本質上看,其所要實現的是消費地基的擴充。 《措施》內容廣泛,對各行各業、方方面面均有所涉及。大致說來,其邏輯主線不外乎有兩條,即放大優勢和補全短板。一方面,對于新能源車等消費增長亮點,延續政策存量、尋求政策增量,旨在進一步鞏固良好發展勢頭;另一方面,就長期存在“痛點”“堵點”的消費領域,則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在“行業向好”中兌現“消費紅利”。 事實上,《措施》中引發網民最多熱議的是涉及文旅消費的部分。這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文旅消費本身具有高頻度、高彈性的特點,其與大眾關系密切。與此同時,文旅消費作為典型的非必須消費,又被居民實際的“休息休假”落實狀況深刻影響。此番,《措施》中關于“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等表態,被網友解讀出某種“確權”“維權”意味,故而備受熱捧。 毫無疑問,文旅消費存在著巨大潛能,長期以來,供需兩端的種種客觀現實,阻礙了這種潛能的釋放。在很多地方,文旅產業依舊被狹隘地形塑為“游客生意”“門票經濟”。而《措施》中,有關建設新型文旅消費集聚區、“24小時生活圈”等表述,則明確指向了文旅場景和市民生活的融合。在這種構想中,“文旅消費”與“休息休假”的聯動關系,獲得了更明確的詮釋。 決定消費的,是當期收入、支付意愿以及對于未來的信心與預期。而驅動文旅消費的,或許還要多一份“閑情逸致”。傳統意義上,上班勞累之后的“補償式旅游”“公共假期旅游”等產業天花板肉眼可見,而在今后,日?;?、高可及性的,旨在愉悅自己、讓生活更美好的“休閑文旅”,必將兌現更多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