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擔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使命 劉延東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新形勢,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前所未有,科技界肩負的責任前所未有。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自覺地行動起來,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真抓實干的作風,積極主動承擔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使命。 一、深入學習領會中央新要求,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和改革方向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向全局和未來,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到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對科技改革和創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強調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并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深入學習領會中央關于科技改革創新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突出的有八方面:一是在戰略地位上,強調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提高最終取決于科技創新。二是在目標導向上,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國家戰略,要落實到現代化建設整個進程和各個方面。三是在道路選擇上,強調要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四是在實現途徑上,強調通過科技體制改革打通科技和經濟之間的轉移轉化通道,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五是在具體實踐上,強調要加強統籌協調,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并用好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法寶”。六是在人才問題上,強調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要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七是在制度保障上,強調政策和法治環境的營造,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八是在對外開放上,強調要深化科技國際交流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 這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明確了新時期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路徑選擇、根本動力和重大任務,為新起點上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上來,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產業革命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讓創新真正成為中國發展的強音,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戰略轉變。 二、準確把握科技改革發展新形勢,進一步增強創新自覺性和緊迫感 當前,我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既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也面臨不少嚴峻挑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說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第一,從國際競爭形勢看,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日益發生深刻調整。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科技創新作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持續提高競爭力的根本手段,超前謀劃部署,著力保持先發優勢。各新興經濟體也在加大力度,加快科技和產業布局調整,力圖后發超越。科技創新已成為各國競爭的制高點和新賽場,搶占創新先機就是搶占新規則的制定權和新賽場的主導權,失去創新先機就只能“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我國科技創新正面臨前有領跑者、后有追趕者的嚴峻形勢,必須切實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腳踏實地、快馬加鞭,在科技創新上尋求新的更大突破,為發展全局贏得新的更大空間。 第二,從我國長遠戰略看,創新驅動是強國所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當前,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信息、能源、生物、材料與先進制造等領域科技的融合發展和群體性重大突破,可能帶來各國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調整,進而帶動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力量對比的變化。迫切要求我們牢牢汲取近代我國科技落后、積弱挨打的深痛歷史教訓,緊緊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難得歷史機遇,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著力落實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本世紀中葉成為科技強國的既定藍圖。只有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中國創新發展的新征程有機融合,讓我國科技的中長期藍圖與國家發展的“兩個一百年”目標同步走、同向行,科技界才能為實現中國夢作出無愧于歷史的業績。 第三,從當前發展階段看,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目前,我國人均GDP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經濟發展中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問題日益凸顯,經濟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剛性約束等問題愈加突出。國內外實踐一再表明,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辦法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路子是不可持續的。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動經濟爬坡過坎,需要轉方式、調結構,在保持中高速增長中向中高端水平不斷邁進,實現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唯有依靠科技創新辟出一條新路,并調整相應的體制機制,實行雙輪驅動,使創新真正成為發展的主動力。 第四,從科技自身發展看,創新驅動是價值所在。只有與國家目標、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科技創新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通過多年積累,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已從總體跟跑轉變為跟跑、并行、領跑兼有,為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我國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但要清醒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科技含量還不高,科技創新仍以跟跑為主,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我們要在國家可持續發展和國際舞臺上腰桿硬、底氣足,必須統籌加大“出新成果”和“用新成果”的力度,著力把關系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把創新成果轉化為保障發展和安全的強大現實力量。 總之,無論是從國際還是國內看,無論是從長遠還是當前看,科技創新都既不能等、也不能慢。這是科技界和各方面不能回避的一場“大考”,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與各方面一道,凝聚膽識和智慧、振奮精神、積極有為,從改革找出路、向創新要動力,努力交出高水平答卷。 三、著力推進科技改革發展新任務,進一步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在執行,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加強部門協同,動員科技界、產業界和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匯聚共識、形成合力,扎實抓好戰略的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要將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快把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田地”。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要重點推動以下工作: 第一,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第一生產力蘊藏的巨大潛能,亟需始終把改革作為關鍵一招,發揮好改革的“臨門一腳”作用,動真格、見真章,真正把束縛創新的繩索解開。一要讓成果轉移轉化渠道進一步“通起來”,協同推進科技和經濟社會兩個方面的改革,著力挖掘創新供給和創新需求兩個方面的潛力,完善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制度,開路搭橋,打通科技經濟之間的“梗阻”。二要讓基礎科研人員進一步“靜下來”,完善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把握好穩定支持與競爭擇優的“平衡點”,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突破原始創新的“最初一公里”問題。三要讓企業進一步“動起來”,完善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政策,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鼓勵產學研用、大中小微企業有機結合,加強新產品消費引導,突破創新成果進入生產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四要讓市場之手進一步“用起來”,順應新形勢下產業技術路線更加多變、商業模式更加多樣的趨勢,著力培育公平開放的創新市場,具體創新活動放手讓市場“說話”、讓企業發力。五要讓政府之手進一步“活起來”,加快轉變職能,著力抓宏觀、抓前瞻、抓基礎、抓重點、抓環境,完善科技創新管理,優化科技政策供給,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形成推進創新的合力。 第二,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根深才能葉茂,厚積才能薄發。創新驅動的著眼點在轉型發展,根子在科技創新。一要始終把基礎前沿、關鍵共性、社會公益和戰略高技術研究作為重大基礎工程來抓,強化創新驅動源頭供給。可以領跑的要爭取擴大優勢,能夠并行的要爭取超前一步,差距較大的要研究實施差異化戰略和非對稱措施、努力“彎道超車”。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搶占決勝未來的戰略制高點。二要堅持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有機融合,提升產業競爭力。聚焦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任務,加快技術突破和成果產業化。強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的引領作用,壯大創新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高地。三要把科技惠民、科技強國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突破現代農業、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點難點問題,使科技創新成果更多進入百姓生活、支撐綜合國力的提升。 第三,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關鍵的因素是“人”。要始終把人才資源開發擺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讓一切創新的智慧充分迸發。我國研發人員規模已達360萬人年,居世界第一,這是十分寶貴的戰略資源,是我國發展新的比較優勢。但也存在人才結構不合理、拔尖和領軍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等問題。解決人才隊伍建設中的重點問題:一要著力加強人才培養,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加強科教結合,完善人才梯隊,加快科研骨干特別是青年人才在實踐中鍛煉成長。二要更好引進優秀人才,把握當前國際上新一輪人才大流動的機遇,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讓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以多種方式參與我國科技創新。三要大力支持人才創新,加強人才服務體系建設,鼓勵人才合理流動、更好發揮作用。改進完善科研管理特別是項目經費管理,加大對創新團隊的穩定支持,鼓勵科技人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要用好評價激勵“指揮棒”,健全人才分類評價激勵機制,從收入分配等方面采取措施,讓創新創造者勞有所獲、創有所值,充分釋放創新人才的智慧資源和創造潛力。 第四,營造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生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良好的創新生態是最為深厚的土壤。一個適宜創新的生態環境,能讓創新的幼苗茁壯成長,進而形成創新的森林。如果創新生態不夠好,即便移植來的大樹也難以生存,某些領域一時的領先也難以長期保持。要把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作為重大任務抓實抓好。一要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主動布局、積極融入國際創新網絡,面向全球整合創新資源和創新鏈條,把我國自主創新建立在更高起點上。二要提升協同創新水平,推動克服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的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等“碎片化”問題和“孤島”現象,加快建立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的國家創新體系。三要統籌加強創新“硬件”和“軟件”,完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和平臺,健全科技創新基礎制度,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發揮好技術標準等政策推動創新的重大作用,強化科技創新政策法治保障。四要加強科技宣傳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營造全民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作為我國科技宣傳普及的重要陣地,《科技日報》已走過近30個年頭,一萬期報紙付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記載的是我國科技事業的艱苦奮斗和輝煌歷程;面向未來,要秉持著史之心辦報,弘揚科學精神、守護創新價值,在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動力就在改革改革再改革,關鍵要靠實干實干再實干。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創新自信、著力真抓實干、銳意改革創新,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 2014-07-29觀察思考:談開發區工會工作創新的幾個方面
- 2014-07-29簡政放權,激發社會創新力
- 2014-07-28福建出臺方案推進科技創新機制改革
- 2014-07-28兩岸聯手探索尖端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