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嵩制圖
□可燃冰又稱甲烷水合物,是甲烷氣體和水分子結合形成的白色結晶體,能像天然氣一樣燃燒,通常存在于大陸架海底地層以及地球兩極的永久凍結區域。可燃冰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
□經研究人員多年研究,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共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含礦區總面積約22平方公里,礦層平均有效厚度約20米,預測儲量約194億立方米
核心提示
5月27日,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的可燃冰綜合調查船“海洋六號”,近日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區域,對那里的可燃冰資源進行新一輪“精確調查”。
此次“精確調查”的重點內容是什么?我國的可燃冰勘探和開發又具有怎樣的前景?請看記者報道。
“海洋六號”深入南海北部區域進行“精確調查”
在我國南海北部1600米水深的深海區域,“海洋六號”上的調查隊員們正準備把一臺重力取樣器投放到海中。這臺儀器可以通過重力的作用獲取海底的泥沙樣品,以此分析這片海域是否藏有可燃冰。
據了解,“可燃冰”是一種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溫高壓的情況下結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塊卻能燃燒而得名,是一種燃燒值高、清潔無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廣泛而且儲量巨大。科學家們甚至宣稱它是能夠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傳統能源的首選。
對于海洋可燃冰的研究,我國是從1995年開始的,并于2007年5月成功獲取了可燃冰實物樣品,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通過國家級開發項目發現可燃冰的國家。
2010年底,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鉆探成果報告》通過終審,科考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顯現出良好的資源潛力。
但是,在推測儲量與實際的開發利用之間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為此“海洋六號”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區域進行新一輪“精確調查”。
調查海域包括瓊東南海域、西沙海域、神狐海域和東沙海域等區域,調查的重點是在南海北部前期勘探的基礎上圈定重點勘探區域,為下一步更加精確的勘探工作做準備。
- 2012-05-28我國調查船深入南海北部“精確調查”可燃冰
- 2012-05-26日美與太平洋島國將發宣言首提南海航行自由
- 2012-05-25外交部發言人:中方尋求通過直接有關當事國的談判解決南海爭議
- 2012-05-25美擬加入海洋法公約 分析稱其使南海問題復雜化
- 2012-05-23上聯:山高水遠風景秀麗福建新
下聯:天南海北真實心靈世界明
橫批:生息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