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的強調"頂層",很容易出偏差
來源:東南網 2012-12-24 編輯:黃水來
三 以上說的“我們”,除了“頂層”,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讀法,那就是“改革者”。改革既然有賴于“頂層設計”與“頂層推動”,那么,“頂層”與“改革者”也無疑是一碼事了。 現在的問題是,“那種皆大歡喜的普惠式改革,空間越來越小。社會多元帶來的利益分化,時常令改革者面對‘不是這部分人不如意,就是那部分人有意見’的兩難。當分歧的根本不在于‘是非’而在于‘取舍’,當矛盾的化解很難再靠覺悟、靠動員,改革就從‘理當如此’的抉擇,變為一種你來我往的博弈。”在這段話中,“我們”就被讀為“改革者”的。 不知道“這一部分人”與“那一部分人”分別指的是什么人。媒體上時有百分之幾的人占有百分之大幾十的社會財富,百分之大幾十的人只有百分之幾的社會財富的說法,那數據未經核實,我不想隨便加以引用,但襲用“模糊數學”而說“極大多數的人”與“極小部分的人”,恐怕是錯不了的。香港新老特首交接之際,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香港直面貧富差距擴大》的報道,里面有一段話說:“2011年,香港的基尼系數上升到了0.537,而2001年的水平為0.525。基尼系數是衡量居民之間貧富差距的一個指標,取值區間為從0到1。 2011年香港的基尼系數水平甚至超過了中國內地貧富差距水平的各種估計數據。”最后這一句,是以中國內地為參照系的,“甚至超過”以及“各種估計數據”中的“甚至”與“估計”之類的措辭,也都相當含蓄且令人深思。說中國內地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應是不爭的事實。 坊間有言:屁股決定腦袋。“社會的多元”確實帶來“利益分化”,于是就有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諸如:要不要壓低商品房的價格,要不要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資,要不要限止壟斷行業高管的年薪,如此等等,似乎就都有不同的意見。舉個例子說,你要縮小收入差距,就有人以“金磚四國”中的印度之類為參照,認為“兩個比重”(即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都不低,各方面的收入差距不大,“折騰這個干嗎”。倘若在“極大多數的人”與“極小部分的人”二者之中,“頂層”或“改革者”都感到因為沒有“是非”而難以“取舍”,那么,“深水區”的改革如何深入,改革的“攻堅戰”又如何“攻堅”,確實是個問題了。 人哪,正如一位哲人所說:要自己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確實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