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地相繼發生候鳥死亡事件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2-12-03 編輯:唐麗萍
2012年6月,濕地公約第11次締約方大會《水鳥種群估計》報告顯示,全球有38%的水鳥種群數量在下降。而亞洲是各大洲中最糟的,種群下降超過50%。 “導致水鳥數量下降的原因中,最為人知的是人類活動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高速發展的經濟對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城市擴張、濕地改造、人口增長及狩獵壓力可能繼續發展,但同時,人們常常忘記采取生態保護措施。”世界自然基金會相關官員表示。 相關統計數據也顯示出積極的部分,在歐洲及北美地區,許多鳥類的數量都保持平穩或有上漲趨勢,這歸功于當地對人口數量的控制以及環境保護措施的加強。 而亞洲很多地方有以野生動物“補體”和滿足“口舌之欲”的傳統,許多人以捕獵野生動物作為經濟收入,野生動物的保護情況堪憂。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2006年發布的調查顯示,30%的中國人吃過野生動物,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在我國部分地區相當普遍。 禾花雀是中國南部地區人們最愛食用的野味之一。近些年,麻雀般大小的禾花雀煲成湯,可賣到上百元一只。由于商業利益的驅使,致使野生禾花雀的種群數量大幅度下 降 ,2000年更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進行專門保護。 世界上的8條候鳥遷徙通道有3條經過我國,分為東、中、西三線。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形,給選擇不同路線遷徙的候鳥帶來了不同的危險。 東部路線主要沿我國東部海岸線推進,是“濕地水鳥”最重要的遷徙路線,這些候鳥的主要威脅來自濕地面積的急劇減少和人類活動的增多。而中部路線途徑我國中部大量南北走向的山脈,一些依山脈走勢形成的候鳥遷徙必經通道非常狹窄,也稱“千年鳥道”,逼仄的通道給偷獵者提供了殺戮候鳥的可乘之機。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也是候鳥的主要棲息地。但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的壓力,大片濕地灘涂逐年被轉變成鹽池、水產養殖池、農田、休閑娛樂區和工業區,濕地逐漸被吞噬,隨著濕地生態功能退化,不少依賴濕地生存的水鳥大量減少或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