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振下半年經濟應當有所作為
來源:東南網 2012-08-13 編輯:黃水來
筆者注意到,近期,浙江省政府及省銀監局相繼推出了“改善金融發展環境,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相關舉措,特別是針對企業資金鏈風險管理問題,7月24日,浙江省銀行業協會出臺了《關于建立企業突發信貸風險會商幫扶工作機制的指導意見》。浙江省銀行業協會當前推出“會商機制”,應該有助于因資金鏈、擔保鏈危機引發的企業信貸風險問題的解決。 當然,除要求銀行不能雨天收傘,多多送暖給實體經濟,特別是幫助和扶持工業企業(尤其是產業鏈末端的中小企業)外,金融機構有沒有內生動力呢?這是一個關鍵問題。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改善融資現狀,做好信貸投放,調高其力度、比例和授信指標等等,是不是也需要考慮給予金融機構相應的配套激勵政策? 2012年二季度中經產業景氣指數顯示,二季度11個產業中,除家電業和乳制品業企穩外,煤炭、化工、有色金屬等9個產業的景氣度均出現下滑。雖然回落幅度有限,但如果下半年沒有適度加大政策預調、微調的力度,確保工業經濟探底回升的態勢得以確立,產業景氣度回穩以至于拉升還是有很大困難的。而增強產業發展后勁,金融的支持將為穩經濟注入活力。 中國人民銀行3日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下一步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要等到禾苗都枯干了,才想起要給水”。貨幣調控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恐怕應當成為央行亟需改進的重要方面。不能看到經濟出現難題了,才一咕嚕放水。此外,增強信貸投放的針對性,如何確定去滿足什么行業的需求,也是貨幣調節機構應該注意的地方。 下半年我們對穩增長要加碼,繼續實行寬松政策,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是相當必要的。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是應對經濟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和挑戰的重要動力源泉。提振下半年經濟,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做“促進劑”,而不是“雨天收傘”。(王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