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振下半年經濟應當有所作為
來源:東南網 2012-08-13 編輯:黃水來
中國經濟總量中相當大的一塊是與外貿聯系在一起的,穩增長離不開穩外貿,特別是穩出口。整體而言,雖然新興經濟體不乏亮點,但我們穩定外貿的外部環境極為嚴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總裁拉加德 8月1日警告,多國經濟數據不景氣與投資者負面情緒造成市場對全球經濟復蘇信心下降。IMF七月份發布的報告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幅分別為3.5%和3.9%,較此前預期分別下調0.1%和0.2%。可以說,歐債危機是全球經濟復蘇最重要的風險源,未來幾個月,歐洲決策者如果沒有繼續拿出強力措施,在歐債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恐怕極為緩慢,市場信心下降的趨勢也難以一時轉圜。也有人認為,歐債危機不只是公共債務的泥淖,更是競爭力的問題,因此,危機不可能是短期現象,很可能是中長期的衰退問題。 如此說來,穩定外貿不應是“一時之興”,而應該有更長遠的規劃。當然,外貿競爭力來自于質量的提升,政府必須有持續穩定的推進政策和加力扶持。 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六點意見,大體都是圍繞著“擴大內需”而言。可以說,公共投資、貨幣政策、減稅及擴大消費等是對需求有促進作用的。今年以來,各部委的政策可謂是層出不窮,包括宏觀政策中的信貸政策、結構性減稅、扶持中小微企業、鼓勵民間投資和促進節能消費等等,可政策總離實地差“一里路”。下半年,經濟工作應該更著重把“穩增長”政策實實在在地落地,而不是“光說不練玩漂浮”。比如,媒體不斷披露部分地方和部門存在“多征稅”、“征過頭稅”等現象;還有,由于今年原材料價格波動很大,海關和口岸部門的數據庫并未及時反映這種變化,在“審價”等環節上給外貿企業造成困擾,其不單單影響到稅負,甚至會對生產和進出口貨物流通造成不利影響。 環境造就人,好的環境更能成就好的企業。穩經濟不能荒蕪轉方式、調結構,中國經濟需要轉型,必須轉型。與減免一點點稅賦相比,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民營企業更需要的是創造更為公平、公正、有質量的市場環境,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該依法辦事,不能法外生枝。 中國經濟猶如大洋中行駛的航船,大風大浪當中關鍵是要把船駛穩。可要把船駛穩,沒有一定的增速是不行的,那前行的壓力和困難會更多更大,也就是說要“保量”。至于行穩的好狀態,那就要看駕馭的水平和方式,也就是說要“保質”。(王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