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完的福州故事 說不盡的上下杭
來源:東南網 2012-07-24 編輯:唐麗萍
陳友榮筆下的咸康參號 遠去的繁華 一個老福州的記憶 時間倒退百年,在福州城里提起“咸康參號”四個字,無人不知。這家位于臺江區下杭路與隆平路交叉口的大藥房,民國時期由螺洲張桂榮、張桂丹兄弟開辦,一度與回春、四省、華來同為福州四大藥店,老鋪秘制的“周公百歲酒”“虎骨木瓜酒”享譽海內外。 “當時我還是個十來歲的小孩子,特別喜歡到咸康藥行玩,因為藥行有兩扇大玻璃櫥窗,里面有時養著一頭活的鹿,吸引了不少人圍觀。櫥窗旁還貼著一張告示,提前預告了縊鹿制藥的時間。”在上下杭地區生活了十來年的陳友榮老人,今年80歲了,但幾十年前的事,依然讓他印象深刻。 “現在想來,還是覺得老板太會做生意了。”陳友榮回憶,到了事先選定的良辰吉日,藥行便張燈結彩,請來鼓樂隊,還開設宴席宴請八方賓客。酒過三巡,重頭戲登場——一只披紅掛彩的活鹿被牽了出來,再由專人念完禱告詞后,立斬,新鮮的鹿血灑地。 現場“直播”的效果是,“咸康”二字有口皆碑,何愁沒有客人上門? 還有種“半暝攤”也是陳友榮小時候最愛看的之一。從前中亭街靠近內河,是魚貨集市,批零兼營。到了半夜漲潮時,漁船從閩江直接駛入內河,岸上魚行魚攤都是燈火通明,魚商為趕早市,連夜販賣鮮活海產,再轉運市區近郊、近縣出售。活蹦亂跳的魚蝦,從沒見過的貝類,大人們忙著做生意,小孩也在一旁看得不亦樂乎。 陳友榮的記憶里,這里的商店鱗次櫛比,是三百六十行,工農商學兵,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的地方。每次放學回家路過,他都懷著極大的好奇心,駐足于商店、作坊、小攤前,觀察師傅怎樣生產操作,以及他們甜酸苦辣的生活言行。 讓他感慨的一點是,“這里富人多,貧民也多,大家混住在一條街上,各得其樂。”比如為適應上下杭商幫巨賈的應酬活動,周圍頂級的菜館、酒樓林立。同時,也有平民百姓所需的風味小食,魚丸、肉燕、鼎邊糊、海蠣餅等老店,分布在各個角落,物美價廉,卻同樣風味獨特,生意興隆。 退休以后,有了大把空閑時間的陳老以在這里所見所聞的民俗風情,作為創作源泉,畫了一大批畫作。 今年春節,兒子一家從北京回來,他們特地全家出動,重走上下杭,結果“越看越失望”,房子破了,街道舊了,陳老記憶中的那些店,再也找不到了。 “咸康參號”的招牌還在,為鄭孝胥所書,只是當年的金字招牌早已褪色。陳老心心念念的玻璃櫥窗,被生銹的防盜網包裹著。1956年公私合營后,這里成為福州醫藥站第三經營部,后因年久失修而關閉,改作藥品公司的倉庫。現在,這里和藥店沒有任何關系,為某印刷廠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