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學的筆觸撫摸戰爭的傷痛
來源:東南網 2011-10-26 編輯:黃水來
《攻打美國》 作者把戰爭場景設置在2012,這既是作者對所謂“2012世界末日”預言的一種借力,同時也是作者對未來戰爭書寫懷有野心的一種暗示:戰爭雖在未來但于期不遠;只要想想“2012”,這場戰爭的規模還能小到哪里? 戰爭最先源自離地球數十乃至數百公里外的太空,隨著美國一系列軍、民用衛星的失靈,社會秩序受到明顯影響,更主要的是,美軍原本借助先進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強大作戰體系,由于關鍵設備先后被點“穴”,在這場戰爭中卻顯得笨手笨腳。戰爭最后的勝利不是因為科學技術,而是回到常規時代或者老舊兵器的搏殺。對于軍事發燒友而言,這樣“被落伍”的未來戰爭,未免令人難言過癮。 未來的美國,到底會面臨怎樣的戰爭,這確實一個極其有趣的話題。過去20年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家。小說落腳步點甩下了一個包袱,“反恐”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雖然具有危機感,這是每個軍人的天職,但美國未來的敵人到底是不可預知的外星人,還是憑空臆想出來的新對手,這確實是個問題。原本虛無的“2012”,到底只是一個時光的代號,還是美軍延續政治力量的一個特殊時段,有誰人能夠預知?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旗下網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