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拒捐就能置慈善組織于死地?
來源:東南網 2011-09-28 編輯:黃水來
記得2005年,當美國奧爾良全城被淹,當時,一些民間慈善機構竟先于政府抵達,并立即開展了救助活動,大大彌補了政府權力尚未覆蓋的時空盲區,也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比政府還急,辦法比政府還多的現象,權因慈善組織有生存競爭壓力,工作力度越大,公信力越高,募集的善款就可能越多。否則,會因募捐困難遭致淘汰。也正因為監督壓力大,慈善機構迫于危機,不得不努力工作,積累公信力。 張鵬雖然拒捐,但愛心還在。也可以預料,只要慈善組織的工作機制透明令人信服,公眾的慈善熱情會很快回暖。慈善組織當然有必要借此反思,并大力改進工作機制,但從整個社會層面的慈善機制看,如何讓慈善組織公信力與工作人員利益切實掛起來鉤來,這當是慈善組織“置之死地而后生”,奮為圖強的根本出路所在。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旗下網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