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像是內地書展的一面明鏡
來源:東南網 2011-08-08 編輯:黃水來
因為一開始便不強調以贏利為目的,雖然一直在虧損,但香港書展并沒有放棄人性化服務的巨大努力。同許多書展一樣,香港書展的收益同樣來自于場地租金和門票。但是香港書展的攤位租金相較平時展覽更為便宜,對老人小孩推出了優惠措施。為了方便行人通過,他們對布展的要求看似更沒“經濟頭腦”——三成攤位,七成通道。展覽區內還設置了許多供參觀者歇腳的場所。此外,作為書展的配套,交通、專業保安和志愿者一應俱全,考慮甚為周全。這也使人想到,作為同脈文化的香港市民,其表現出來的高素質,何嘗不是與公共服務的細致周到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 較于香港書展,內地書展同樣沒能擺脫虧損。雖然有著政府財政的兜底,但隨著“虧損”問題的放大,實體書店、實體圖書的悲觀論甚囂塵上。兩相比較不難發現,雖然同是書展,但內地書店偏重于書,特別是銷售,而香港則關注的讀者是公眾的接納度,其實正是其文化味濃郁的彰顯。 文化可以引導人,但文化同時也應服務人。文化能否有效引導讀者,既取決于書本知識含量的固有品質,同時也取決于書本是否與公眾保持足夠的親和度。文化并非冰冷不可親近,否則又怎能吸引讀者,引領讀者在共鳴中走向思考。簡而言之,書展雖然具備商業的性質,但首先是一個文化現象,或者講,文化是書展的靈魂。如果無視應有的文化味,即便一時擺脫了虧損的陰影,至多只能表明商業的某些成績,而且這種成績因為缺乏“文化”的浸潤,很難說不會變得不可持續。在這方面,蒸蒸日上的香港書展,更像是內地書展的一面明鏡。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旗下網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