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劑不是毒藥,科學慎用勿濫用
來源:新華網 2011-06-30 編輯:黃水來
純天然不等于安全 一個食品毒性有無,不能以是否純天然判斷。自然界中本來有毒或產生毒素的生物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比如生鮮菜豆、黃花菜不加熱就是有毒的。 “我講一個安全感的誤區,認為純天然的就是安全的,實際上純天然不等于安全,一個食品毒性有無,不能以是否純天然判斷。”在當天的活動中,李里特指出,“實際我們對食品安全,一般消費者有很多誤區,認為純天然的就安全,好像添加劑、加工食品,安全問題更大一些。” 在他看來,自然界中本來有毒或產生毒素的生物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比如生鮮菜豆、黃花菜不加熱就是有毒的。“實際上,現在純天然的食品是非常少的,人類正是靠加工技術的進步,使得許多不可食的純天然物質,加工成安全的食品。” “實際食品添加劑有一個非常嚴格的審批審查制度。”李里特說,食品添加劑標準是首先進行毒理實驗,一般以老鼠做實驗,連續三代,如果對下一代、下下一代沒有影響就是安全的。然后確定添加量的問題,由最大無作用量對人的安全系數取100,也就是除以100,以每公斤體重來算,變成人體的每日許可量,按照這個量來規定添加劑的添加量。“本來100克對人體開始可能有影響,再除以100,限制添加劑不能超過1克。在安全上是有一定保障的。” 包裝添加劑也應設禁用目錄 食品添加劑已經列了禁用目錄,對包裝的添加劑也應該列禁用目錄,讓生產者就像開車看紅綠燈一樣簡單,紅燈就要停,綠燈才可以走。 “塑化劑根本不允許加在食品中,但是為什么30年不被發現,這是值得深思的,是不是也有40年不被發現的添加劑還在使用?”一站上講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就直言不諱,“我國在2008年之前,包裝添加劑目錄一共是65種,現在已經增加到959種,這是個什么概念?從監測、監督、檢驗、企業的使用,都會帶來很多的問題。” 對此,董金獅表示,食品已經列了禁用目錄,對包裝的添加劑也應該列禁用目錄,“讓生產者就像開車看紅綠燈一樣簡單,紅燈就要停,綠燈才可以走。” 對于普通老百姓,如何分辨哪些食品或者包裝中含有塑化劑,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呢? 董金獅說,不能簡單地看生產許可證和配料表來判斷,“如果光看報告、證,很容易送檢的時候是合格產品,賣的時候可能是有問題的。” 他特意給出了幾個建議,比如避免使用塑料制品,它相對玻璃、金屬來講安全性確實要低一些。購買保鮮膜時要注意用PE材質的,還有就是盡量少用塑料容器放食品在微波爐中加熱,因為微波爐加熱時溫度相當高,油脂性食品更會加速有害物的溶出。 “唯一能夠在微波爐加熱的塑料容器,其材料代號是PP,編號是5,合格的容器上應有相應的標識供公眾辨別,大家喝水用的杯子也最好要用這種材料的。”董金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