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績效改革新政或近期出臺
來源:人民網 2011-06-21 編輯:黃水來
“激勵”標準難確定 兩衛(公共衛生、公共醫療單位)和高等院校是事業單位改革“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同時也是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 相比義務教育學校,高校規范起來難度更大。據悉,由于高校的很多項目是市場行為,不完全是準公益,政府財政不可能全包下來。最明顯的市場行為就是“辦班”。目前幾乎每個高校的院系都辦有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進修班,以增加收入來源。“辦班”儼然成為高校推出“激勵”措施的重要手段。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大學各個學院的激勵設計也很不一樣,大學教授的工資中除了國家財政撥付的基礎工資之外,激勵工資分為三部分:學校給付的校級激勵工資(其實是崗位津貼,完全跟職稱相關聯,嚴格意義上沒有激勵);學院給付的學院級激勵工資;系里給付的激勵工資;而學院和系里的激勵來源主要是“辦班”。 一位大學老師對此頗為感慨:“‘辦班’的結果是導致每個學院、每個系無一例外不再以教學和科研為導向,而是以‘辦班’為導向。一些老師可以把正常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放一放,‘辦班’反倒成了第一位。由此導致小金庫,亂發錢,還耽誤了正常的教學和科研。” 吳江表示:“我們的大學老師每周在學校上課的時間很少,在外走穴的卻很多,打的都是公共事業單位的牌子。現在我們搞不清楚一個大學老師的工資,學校發多少、院里發多少、系里發多少,感覺層層都在發津補貼。這些都需要有規范。” 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實行的績效工資是“大保障、小激勵”,目的是讓每個人都得到“激勵”。一般來說,保障和激勵的比重有7:3和6:4兩種。義務教育學校是7:3,統一拿7,差別拿3;兩衛(公共衛生、公共醫療單位)是6:4,統一拿6,差別拿4。即便如此,仍然眾口難調,有很多意見。 “鄉鎮衛生院的清潔工和醫生,在保障部分的6是一樣的,1000元都拿600元,剩下的績效差別用400元來體現。如果清潔工拿了100元,醫生拿300元。兩者的工資差別可能就是700元和900元,只差200元。這樣醫生就很不滿意,本來一個禮拜能做七天手術,總會找借口只做兩天手術,這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吳江說。 上述難題在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看來,既有思想認識上的阻力,也有操作上的難度。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事業單位要實施績效工資,前提是規范創收,根本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制度。要合理地拉開績效工資差距,體現出公益性服務質量的好差、數量的多少,當務之急是要確定好公益性績效考核指標和標準并進行考核,“關鍵是要進行科學的績效考核。沒有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和考核標準是無法正確分配績效工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