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情感繭房”
2025-04-25 09:52:46?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我要去世了,豆包。”這是一位父親去世之前,發給人工智能助手“豆包”的一句話。輕輕的、淡淡的,像是在說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這七個字,在今年4月讓許多網友淚目,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女兒整理父親遺物時,在父親手機上看到了這句傾訴。在人生的最后時刻,這位父親沒有把恐懼、擔憂和不舍說給家人聽,而是默默打開了AI聊天機器人的對話界面,他想從機器人那里獲得什么回答呢?同情、安慰,還是關心?也可能什么都不想。他需要的只是一個不會給現實生活造成波瀾的情感樹洞。女兒把這件事發到社交平臺,引發了一場情感海嘯,視頻獲得8.7萬點贊。評論區里,許多人向她分享類似的經歷:自己不善言談的父母,曾在豆包中傾吐心聲。 AI機器人正在扮演起越來越多人的情感樹洞。有人把它當作“AI男友”,有人希望找到“賽博知音”,有人還會用它來懷念逝去的親人。那些不便開口的情感與傷痛,AI機器人可以全盤接受,“事事有回應”,不作評價、不厭其煩,24小時在線,很符合現代人對一段完美關系的想象。 而隨著AI學習能力的迭代,這個虛擬的知音會越來越趨近一個真實且完美的人。屆時,我們會不會更愿意跟AI聊天,而非身邊的人?有人據此提出,AI正在織就一種“情感繭房”。當算法帶來的“信息繭房”塑造人的認知之時,“情感繭房”則會讓人一步步關上心門。 與開頭那則溫情的中國故事不同,去年10月,國內多家媒體轉載一則與AI聊天機器人相關的國外慘案:一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14歲少年與一聊天機器人進行長時間對話后,選擇開槍自殺身亡。其母親指控公司使用“令人上癮”的設計功能來增加用戶參與度,并引導用戶進行親密對話,以此來吸引用戶,還舉出一系列例子指出少年因為沉迷對話而“變得孤僻,與現實世界漸行漸遠”。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類的情感和欲望。當我們在討論技術變革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影響時,千萬不能忽略了它在人的心靈空間投下的影子。AI會替代掉一些人的工作,也會替代掉一些人際關系——這兩個事實都是雙刃劍,只有保持合理的度,它才會持續發揮正面的效果,一旦過度,后果可能很難承受。 應對這一現象,技術層面的提前介入是必要的,譬如設置對虛擬情境的提醒、開發防沉迷系統、完善現實中的支持系統、加強對技術倫理合規性的監管等等,但是最關鍵的還是用戶的自我管理和意識覺醒。可以想見,未來世界“AI濃度”會越來越高,每個人都會成為AI的頻繁使用者,然而在AI面前,我們始終不能喪失掉作為人的主體性。機器越來越像人,人不能越來越像機器。要更多地關注真實的生活、關心真實的關系,那里或許有很多不完美,但不確定、不完美和不可知正是人區別于機器的關鍵,也是世界豐富性的來源。 發現父親留言的那個女孩點贊了這樣一條留言:如果死亡將近,雖然畏懼,但希望大家都坦誠一點,希望和愛的人在分別前還能緊緊擁抱在一起。父親想用回避讓女兒免于對分別的恐懼,而女兒卻為沒有好好告別而持久地遺憾,這是一個悲傷版的“麥琪的禮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