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更需珍視閱讀過程
2025-04-24 10:09:43?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四川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余姝滿 4月23日,我們迎來第30個“世界讀書日”,一個提醒我們珍視閱讀、尊重知識的日子。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主題定為“閱讀:通往未來的橋梁”,倡導通過閱讀開拓視野、傳遞智慧,為人類共建更美好的明天。 每一年談論閱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尤其是在AI時代,需要用“新眼光”審視閱讀。一個我們并不陌生的場景:打開人工智能大模型對話框,輸入指令要求,一篇文章、一本書的主要內容、核心觀點就可以“一鍵提煉”,清晰羅列。那么,問題來了,AI時代,還有閱讀的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堅定的。 閱讀不是節日限定,而是生活日常,已經成為共識。大多數時候,閱讀既追求獲取信息與知識這一結果,也享受閱讀過程的魅力。AI時代,當“一鍵輸出”愈加高效,閱讀過程本身的意義越是需要被強調。直接跳過閱讀過程,就是跳過訓練思維、體驗審美、共鳴情感、精神享受的過程,閱讀的意義也隨之消解。AI雖可一步到位輸出結果,但閱讀不是只尋求“標準答案”;AI的信息更新速度遠超人腦的緩存能力,從這個角度出發,閱讀早已不止于“獲取信息”。正如“閱讀:通往未來的橋梁”,“我”是主體,在閱讀中鏈接萬物、關聯他人,開拓認知邊界、打破偏見牢籠,進而連接起一個寬廣而厚重的世界。 媒介技術在變、閱讀形態在變,但閱讀的意義沒有變。我們不必糾結是“有形之書”還是“無形之書”,關鍵在于如何閱讀。 當下,有兩種閱讀趨勢比較明顯,一種是“快餐式閱讀”,另一種是“投喂式閱讀”。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社會,用最快速的方式、最便捷的工具,獲取最有價值、最具適配性的信息,無可厚非。但“快餐式閱讀”就像吃快餐,偶爾吃吃可以,長期表面化、短暫性、碎片化地閱讀,就需要謹慎了。“投喂式閱讀”,則是不主動去“擠”和“鉆”,樂于被動等待“投喂”。信息絲滑地進入大腦,但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啃”的過程,很難內化沉淀為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容易逐漸失去閱讀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值得警惕的是,一旦被算法精細化地“投喂”太多,人的視野會變得逼仄狹小,極易陷入“傲慢與偏見”的泥淖。 AI應用,既極大提升了閱讀效率,也讓閱讀面臨更大的挑戰。新技術之下,人們往往被各種算法包圍,被各種碎片化信息占據,保持深度閱讀、獨立思考,避免被算法推薦和信息繭房所束縛,就顯得更重要了。深度閱讀是思想沖浪,是使勁地啃、吃力地啃,一點一點地把書讀透。“讀厚”,向廣處延展;“讀薄”,過濾凝練、去粗取精,在由“厚”而“薄”中,強健精神筋骨。 不把閱讀過程“外包”,閱讀過程本身就是意義。就讓每一天都成為我們的讀書日,在閱讀這座橋上品味萬千氣象,更好汲取擁抱未來的力量。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