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鑒中綻放新彩
2025-04-22 10:20:57?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在交流互鑒中綻放新彩(暖聞熱評) 【關鍵詞】“漢譯名著”出版1000種 【事件】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出版始于20世紀50年代,自1981年開始結輯出版,在2024年迎來出版1000種的里程碑。叢書在浩如煙海的外國學術名著中精選精譯,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學術食糧和有益借鑒。據統計,這套叢書有600多位譯者參與,背后是上千人乃至上萬人的學術團隊,寫下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篇章。 【點評】 步入一間書店,穿梭在書架間,手指撫過五色書脊,觸摸封面上那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你有沒有想過,一本本譯作是如何抵達我們手中的。 賀麟先生從上世紀40年代初開始翻譯黑格爾的《小邏輯》,捧著英文譯本和德文原著仔細研讀,到50年代初才出版譯著,每次再版也要認真修訂;王太慶先生為精準翻譯笛卡爾的著作,反復推敲琢磨,總結心得,新譯名必須取音譯之所長,同時又要避音譯之所短;顧壽觀先生翻譯斯賓諾莎著作中的術語時,查找一部又一部辭典……無數譯者心懷對知識的敬畏,做足“笨功夫”,進行著“信達雅”的修煉。 精品的價值不僅在于內容的深度,更在于創作過程中所蘊含的匠心。叢書凝聚著幾代學者嘔心瀝血的付出,承載著昌明教育的初心、引領學術的膽識。當“3分鐘讀完1本名著”的短視頻風行,當AI軟件以分秒為單位量產翻譯文本,我們尤應堅守這種肯下“笨功夫”的嚴謹態度和工匠精神。無論是文學藝術還是科技創新,真正的精品都需要時間的沉淀與精心的打磨。 “想走得更遠,必須先看得更遠,而想看得更遠,就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睔v史學家何兆武這樣闡述叢書的意義。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叢書從0到1000,秉持獨立自主精神,借鑒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折射我們自信、開放、包容的學術姿態,為前行提供深厚的思想和學術滋養。 今天,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擁有平視世界的信心和底氣。如果說叢書是了解世界的窗口,那么如今中國文化也在以各種方式走出去,為世界文化百花園增添中國神韻。堅定文化自信而又胸懷天下,立足中國大地而又海納百川,中國文化將始終葆有旺盛生命力,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叢書1000種的里程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實現“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的有機結合,就能更好“面向未來”,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