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首場馬拉松 “跑”出科技新賽道
2025-04-21 10:29:34? ?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堪稱科幻電影大片!19日7時30分,全球首次“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在京開跑!一聲發令槍響,開創歷史。20支人形機器人參賽隊和人類選手同時出發,共跑21.0975公里半馬賽道。北京亦莊這場特別的馬拉松賽,辦出了全球“獨一份兒”。起跑線前,人類運動員舉起手機,與機器人選手拍照;人形機器人輕揮手臂致意。一出發,歡呼陣陣。(4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為體育賽事,這場比賽或許并不算完美。從傳統競技視角看,機器人選手的穩定性、互動性與人類存在明顯差距。比賽中部分機器人因平衡問題跌倒,換電環節仍顯笨拙,觀眾期待的激烈競爭氛圍也被技術調試的間歇打斷。賽事規則對機器人“完賽”的定義較為寬松,與人類選手的體能極限挑戰難以形成對等比較。若僅以體育觀賞性衡量,這場“人機共跑”更像一場大型技術路演,而非純粹的運動競技。但這種“不完美”,卻凸顯了科技與體育跨界試驗的探索價值。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場比賽的意義非同小可。這場比賽首次將人形機器人置于真實復雜場景中連續運行兩小時以上,相當于對其硬件和算法進行了一場極限壓力測試。賽道上的碎石、彎道、坡度等天然障礙,迫使研發團隊優化運動控制邏輯。長距離奔跑對機器人結構設計和電能供應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很高,這些在實驗室難以模擬的動態問題,通過一場賽事集中暴露并加速解決,為技術升級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數據。 這場比賽對于加快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推廣,將起到重要作用。賽事倒逼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這種集中式場景驗證,比分散的實驗室研發更高效,不僅可以降低單一企業的試錯成本,而且利于統一技術標準,為人形機器人規?;慨a鋪平道路。 另一方面,這場比賽暴露出的技術短板和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也要受到高度重視。頂尖團隊與普通參賽隊伍的表現差距懸殊,部分機器人環境感知和自主決策能力薄弱。能源系統的輕量化與高續航尚未兼顧,關鍵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這些問題折射出人形機器人行業在核心算法、供應鏈整合、成本控制上還存在需要大力改進的地方。 人形機器人實現全球首“跑”,“跑”出科技發展新賽道。這場賽事不僅是技術實力的展示,更釋放出“以場景驅動創新”的明確信號。機器人能經受馬拉松級耐力考驗,離進入工廠、家庭、救災現場就更近一步。由此看來,這場比賽的特殊意義不在體育賽場,而在尖端科學技術運用等更廣闊的賽道。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