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競賽應警惕“一賽定乾坤”
2025-04-17 09:37:44?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近年來,職業技能競賽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促進產教融合的重要手段。然而,隨著競賽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部分職業院校對競賽的過度依賴日益顯現,導致了唯競賽導向的異化現象。 為何職業教育會過度重視競賽成績,甚至出現“一賽定乾坤”的功利化傾向?這既有評價“指揮棒”走偏的導向問題,也有“資源分配”的深層矛盾。 先說指揮棒。經過近些年的職業教育改革,技能競賽對職業院校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只是,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競賽成績被過度放大,成了影響院校排名、財政撥款和評優評級的關鍵因素。而這些關鍵因素,往往又與資源分配直接掛鉤。這無疑是職業院校熱衷“競賽”的主要誘因。 再看資源分配。我國職業院校的經費來源比較單一,社會資本和企業投入比例較低,主要依賴政府撥款。在評價“指揮棒”影響下,競賽成績既是最大的“敲門磚”,也是最具辨識度的“硬通貨”。權衡之下,職業院校的天平自然會傾向于競賽成績這一塊,進而導致“唯競賽論”愈演愈烈。 事實上,跑偏的競賽沒有真正的贏家。首先,教育公平被侵蝕。所謂“舉全校之力”的備賽模式,本質上是以犧牲普通學生教育資源為代價的“掐尖”行為,不僅違背教育普惠性原則,更容易產生“馬太效應”,陷入資源配置失衡的惡性循環。其次,讓產教融合淪為空談。過于重視競賽技能訓練,卻忽視行業實際需求,很可能培養出“賽場定乾坤,職場兩眼昏”的學生。最后,功利之風也會持續惡化職業教育生態。比如,部分學校為爭奪“象征資本”,將競賽獎牌異化為招生噱頭,甚至催生違規選拔、數據造假等亂象。有的職業技能競賽還可能會受到特定企業的變相“綁架”,要么淪為依賴特定廠商設備的“技術綁架型”競賽,要么淪為過度商業化的“企業定制賽”…… 職業技能競賽要回歸“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本質。職業技能競賽不只是技能人才技藝展示、相互切磋的舞臺,更是重要的“練兵場”——讓技能人才在備賽的過程中,能夠快速突破技能瓶頸,提升專業水平。而“練兵”的目的,始終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從容不迫地走上“戰場”,成為即戰力。若這個“練兵場”淪為爭名奪利的“秀場”,那這些“秀”練得再多也無意義。 說到底,競賽應是職業教育的助推器,而非終點站。破解“一賽定乾坤”的困局,須堅持問題導向,從優化評價機制、均衡資源配置、深化產教融合等多維度入手,久久為功。唯有讓技能比拼真正成為連接課堂與車間的橋梁,才能讓職業教育真正成為支撐產業升級的基石。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