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既要用好也要管好
2025-04-15 10:07:33?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不久前,某機場出現一張由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生成的廣告畫面,因人物主體有六根手指引發熱議。這一失誤看似荒誕,卻也揭示出“AI幻覺”的問題。 當算法能夠驅動內容生產,AI迅速響應用戶指令,生成各類文本、圖像和音視頻內容,“一鍵生成”帶來的快感,讓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技術依賴”,同時也產生了信息混淆和傳播誤導的風險。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以下簡稱《標識辦法》)。《標識辦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關鍵點,通過標識提醒用戶辨別虛假信息,明確相關服務主體的標識責任義務,規范內容制作、傳播各環節標識行為。 《標識辦法》要求,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內容,均需添加顯式或隱式的標識。顯式標識,如文字、語音提示,能夠直觀地告知用戶內容的生成來源;隱式標識,如元數據、數字水印,則能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前提下,暗中標記內容的生成信息。這一舉措有效破解了內容溯源的問題,還有助于重建網絡空間的信任秩序。 技術的發展同風險挑戰,從來都是相伴而生。從實驗室里助力前沿探索到醫療影像輔助診斷,從城市交通智慧調度到農業精準種植指導……AI為人們帶來了更便捷智能的體驗,但也出現了一系列因濫用AI而產生的問題:深度偽造技術制造的虛假影像難辨真偽,AI換臉技術催生的身份盜用防不勝防,惡意生成內容更成為網絡空間的新型污染源。 既要用好,也要管好。近年來,我國已相繼出臺《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既為技術創新開辟航道,又為公共利益筑牢堤壩。通過不斷對新出現的問題實施針對性治理措施,并與算法備案、安全評估等制度相銜接,科技向善的愿景得以更好地維護和發展。 公眾如何使用AI也顯得尤為重要。人工智能最終是要為人服務的,需要人來做出選擇和判定。我們需要形成批判性使用AI內容的共識,提高人們對AI生成內容的辨識能力和防范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AI為工作和生活賦能,避免被AI“挖坑”。 當前,AI以“周更”速度迭代且更為深入地介入現實生活,生成內容日均億萬量級地井噴,可以預見,相伴而生的AI治理問題還將持續出現。在創新的同時筑牢安全底線,實現動態平衡中的持續優化,將是AI時代長期面臨的課題。只有將技術的“快”與人類的“慎”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讓技術為人類所用,服務社會發展。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石暢)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