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強化涉企收費硬約束
2025-04-14 09:52:03? ?來源:法治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規范涉企收費,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 楊偉東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后,又一劍指企業痛點的重要安排,既釋放了全面落實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部署的鮮明信號,更彰顯了通過有效的常態長效機制強化涉企收費硬約束的決心,對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和有力提振市場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涉企收費通常指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行業部門等利用行政權力、行政或行業影響力,在實施管理、提供服務或銷售商品時向企業收取費用的行為。涉企收費收取主體多,種類繁,且性質不一,有管理性收費、促進特定公共事業發展的籌集性收費、經營服務性收費。但無論是哪類主體以何種方式收費,還是歸屬哪一性質的收費,均構成企業經營成本。而亂收費不僅增加企業的負擔,更會挫傷市場信心。 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企業減稅降費,著力為企業紓困,取得良好成效。不過,囿于缺乏統一而嚴格的立法規定,收費行為在實踐中亂象易發,同時亂收費具有變異快、隱蔽性強、反復多等特征,糾治難度較大,根除更難,成為侵蝕營商環境的頑疾。《意見》在充分總結過去規范涉企收費經驗的基礎上,致力于健全涉企收費監管制度和構建有效的常態長效機制,給涉企收費加上硬約束,切實管住涉企收費權。 首先,建立全覆蓋的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確定收費事項。收費是事關企業權益的重要權力,防止亂收費先要解決哪些費用要收,不能有糊涂賬。清單制度是從源頭上規范權力的一項重要安排,其通過將特定的權力或職責以清單方式清晰列出并公之于眾,既保證清單之外無權力,也讓權力行使成為明白賬。為清晰確定收費的事項,《意見》首次提出在全國層面健全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全面涵蓋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涉企保證金、經營服務性收費等收費項目,明確服務內容、服務標準、收費水平,實現涉企收費一張目錄,并向社會公開,發生變化要及時更新和發布。這一舉措能有效遏制有關單位和個人明目張膽向企業伸手亂收費的現象。與此同時,可查詢、可驗證的收費事項也給予了企業抵制亂收費的底氣,并為公眾監督提供了有力依據。 其次,強化涉企收費政策評估評價,提升收費合理性。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的收費,基本都帶有強制性,甚至有不少收費具有無償性,因而收費必須收之有據,須以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為根據,全面落實“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要求。對此,《意見》要求依法依規清理違規收費政策,違法違規收費項目一律取消。著眼于為企業減負的長遠要求,更高的標準是切實保證涉企收費“收之有理”,收費需有充足的正當性和說服力,這就要求進一步強化涉企收費政策評估評價。一方面,對于新設的涉企收費項目,要開展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合法性審核、公平競爭審查等,加強對涉企收費政策合法性、公平性以及社會預期影響等方面的評估審核。另一方面,對于存量涉企收費,要定期開展影響性評價和論證,對存在價值不大、效果不佳或者影響性差的收費,依法依規進行調整或者廢止。 最后,加大涉企違規收費查處,極力壓縮亂收費存在空間。良好的治理或監管,需要好的制度設計,也需要有效的運行。由于收費能夠帶來直接經濟收益,制度之外收費或者隱性收費、隨意收費等問題恐怕難以根除,因此必須加大違規收費治理力度,壓縮違規收費的存在空間。對此,《意見》從兩方面強化治理力度。一方面,提升發現違規收費的幾率,讓違規收費無法藏身。通過建立涉企收費監測點,及時了解涉企收費政策執行情況,主動發現涉企收費異常或違規問題;完善涉企違規收費投訴舉報問題線索發現機制,常態化收集涉企違規收費問題線索和意見建議,暢通企業反映涉企收費問題渠道和解決途徑。另一方面,將重大違紀違法問題線索依法按程序移交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形成查辦合力,依法曝光涉企違規收費典型案例,加大對違規收費主體的懲戒力度,讓違規收費難以生存。 規范涉企收費,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期待有關方面能夠不打折扣地落實《意見》提出的各項要求,運用有效手段打擊和懲治違規涉企收費,并研究推動有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徹底鏟除滋生違規收費的土壤,切實管住涉企收費之手,讓企業能夠輕裝上陣、全力馳騁,為經濟的持續繁榮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