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并重 開辟健康管理新路徑
2025-04-14 09:52:03?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在北京舉行中醫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解讀活動。據悉,國家醫保局已印發中醫類(灸法、拔罐、推拿)、中醫外治類、中醫針法類、中醫骨傷類、中醫特殊治療類5批中醫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基本覆蓋所有中醫診療服務。 中醫藥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醫并重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兩種醫學體系在生命認知、健康維護、疾病防治等層面的深度對話與創新融合,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管理開辟了新路徑。例如,針對糖尿病的治療,西醫能精準控制血糖、血壓等指標,中醫則通過整體調理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金三角”治療方案,西醫的抗凝治療與中醫的活血化瘀療法形成了合力。治療手段的協同創新帶來了新的醫學可能,諸如青蒿素的現代化研發,挽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留下了“一株小草改變世界”的傳奇故事。 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推進中西醫并重,離不開有力有效的制度保障。首要的是完善頂層設計。近年來,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有利于推動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康復等方面充分發揮其優勢及作用。 在相關政策規范和引導下,還應加快健全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推動中醫藥資源提質擴容和均衡布局。目前,我國中醫館數量從2015年的3000余個增加到4.2萬個,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全國99.6%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在云南省文山州,苗醫骨傷療法與西醫影像診斷結合,使骨折愈合周期縮短20%;廣東省中醫院研發的“智慧云診室”系統能夠實現遠程中西醫協同會診?;鶎又嗅t藥服務的覆蓋面持續擴大,有效推動了基層中醫診療水平提升,讓中醫藥服務離群眾越來越近,讓群眾就醫用藥更便捷、更放心。 中醫藥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推動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育復合型醫學人才是當務之急。我國通過實施“岐黃工程”,在培養高層次人才、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不錯成效,有效提升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也為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此外,一些高校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如上海中醫藥大學首創“中醫-西醫雙學位”培養體系,學生同時掌握中醫辨證思維和西醫診療技術;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推行“師帶徒”與現代住院醫師規培并行的培養模式,既傳承中醫精髓,又夯實西醫基礎。多所高校組建中西醫結合系統生物學相關研究中心,運用組學技術解析中藥復方作用機制,培養中醫藥人才科研創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去”,增進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同,助力全球健康事業發展。通過深化中醫原創理論研究、中藥作用機理研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推動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優化中藥制造品質、打造中藥品牌、推動中藥新藥研發,通過一系列措施提升中藥產品質量,增強中醫藥產業的競爭力。中醫藥發展將為健康中國貢獻更多智慧,為全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謝瑞瑾,系安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