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
2025-04-10 10:38:59? ?來源:吉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教育、科技、人才是驅動現代社會發展的“三駕馬車”,是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強大引擎。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文章指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當前,吉林面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新能力提升、人才支撐等多重挑戰。要不斷深入探索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激活吉林內生發展動力,重塑區域競爭優勢,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教育是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吉林擁有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一批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高等學府,以及眾多職業院校與科研機構,教育資源豐富。必須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進一步優化創新教育體系,加快培養緊缺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一方面,緊密結合吉林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學科建設。如立足吉林農業大省的發展需求,相關院校應加大在智慧農業、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等領域的學科建設力度,深化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培育既懂農業專業知識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復合型農業科技人才,為吉林農業向規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供人才保障與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全面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吉林制造業、化工產業等傳統產業基礎雄厚,但面臨著技術工人短缺、技能水平亟待提升等問題,相關職業院校應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強化與企業合作,健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量身打造技術工人培訓課程,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此外,應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通過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等舉措,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讓偏遠地區學生也能享受到高質量教育資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為吉林全面振興貢獻教育力量。 科技是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吉林應立足現實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布局和建設未來產業,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一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充分認識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通過設立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等形式,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企業研發項目進行資助與獎勵,激發各類科技企業活力,同時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借鑒先進地區經驗,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加強科技中介機構建設,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成果轉化對接,不斷釋放協同創新的耦合效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交易機制,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讓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吉林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三是培育發展新興科技產業。吉林應結合自身優勢與國家戰略需求,重點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新興科技產業。如在通化等具有良好生物醫藥基礎和資源優勢的地區,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吸引國內外生物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入駐,加強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協同創新,培育壯大生物醫藥產業鏈,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人才是吉林實現全面振興的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東北全面振興”。面向未來,必須持續打造優良的人才生態環境,更好地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要積極借鑒發達地區經驗,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制度,深入實施“長白英才計劃”,打造具有影響力品牌力的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強化服務,通過提供安家費、科研啟動資金、人才公寓等政策措施,努力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來吉創新創業。建立人才榮譽制度,對為吉林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加大對各類科研人員和成果轉化的激勵力度,提高人才的社會地位與榮譽感。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基礎上,加大企業人才培養與繼續教育體系建設力度,鼓勵企業與相關院校合作開展人才培訓項目,為企業員工提供在職學歷教育、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認證等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服務,打通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壁壘,厚植高技能人才成長土壤,提升企業員工整體素質與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多樣化的智慧城市應用場景提升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加強教育、醫療、商業等配套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推動創新創業文化建設,構建“引育留用”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暢通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為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與良好的創業平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